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阳明癬(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齿脉”。《灵枢·经脉》称为“大肠手阳明之脉”。现通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简称大肠经。

循行

《帛书·经脉》甲种本载此经脉“出中指间”,乙种本载“起于次指与大指”,皆沿上肢外侧达头面,一“之口”,一“入齿中,夹鼻”,为向心性走向,从手至头。《灵枢·经脉》所载亦为从手走头。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食指桡侧缘,上行出于合谷穴处,为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缘上行达肘关节外侧,再向上则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达肩部,出于髃骨(肩峰部)的前面,上行出于柱骨(颈椎)之交会(大椎)处,再向下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过膈肌,属于大肠本腑。此经脉之分支是从缺盆处分出上行于颈侧,穿贯颊部入于下齿中,然后返出于面部于口吻旁上行,两侧经脉交叉于人中穴处,左脉交到右侧,右脉交到左侧,上行于鼻孔旁,接于足阳明胃经(见图)。

病候

《帛书·经脉》两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均有“齿痛”。乙种本的“是动则病”还载有“朏(?zhuō)种(肿)”;“是齿脈(脉)主治其所产病”中增有“目黄、口干、臑痛”等。《灵枢·经脉》载:“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归纳此经病候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肿痛,肩臂桡侧疼痛,食指痛或运动不灵,经脉分布处灼热肿胀或寒战不止等。

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20穴,左右合计40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