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光疗

应用日光、人造光源中的可见光线和不可见光线防治疾病的方法。利用天然光源──日光往往受到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同时太阳光谱中短于 290nm波长的紫外线在传播过程中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而不能到达地面,在医疗应用上受到一定影响。19世纪末,人类掌握了人工电光源,光疗法便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光疗法可因所用的光线波长的不同分为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和紫外线疗法。从光的相干性又可分为非相干光和相干光(激光)疗法(见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按所用光线来源可分自然光和人造光。1970年代以来出现了光化学疗法、光敏诊治癌症的方法和用蓝紫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新方法。还有人用紫外线进行穴位照射治疗。因此光疗法对防治疾病和预防保健都有其重要的医疗价值。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的波长为760~4000nm,属不可见光。红外线的主要作用基础为热效应。根据生物学特点,红外线可分为两段,其一是长波红外线,波长1500~6000nm,又称远红外线,穿透皮肤能力较好。其二是短波红外线,波长760~1500nm,又称近红外线,穿透皮肤能力较强。红外线的光量子能量小,能产生热,一般不引起光化学作用,但它能促进组织内物理和化学过程加速。

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吸收红外线的主要区域,由于皮肤表皮各区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吸收率是不同的,长波红外线只能达到0.05~1mm深度,短波红外线可深达 1~30mm,皮肤经红外线照射后出现充血,表现为境界不清颜色不均匀的红色的热红斑。停止照射后,约1~2小时红斑完全消退。反复多次照射后皮肤上可出现不均匀色素沉着。其特点为沿皮肤血管的网状花斑,形状如大理石纹。

皮肤吸收红外线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代谢增强,局部组织营养得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环的加速,促进了组织中异常产物的吸收和消除。红外线的温热作用降低了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故红外线疗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痛)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热可使肌梭中γ传出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降低,牵张反射减弱,致使肌张力下降,肌肉松弛,如在胃肠平滑肌痉挛时,可使胃肠蠕动减弱,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消除;又能使组织内血循环加快,渗出增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白细胞移行浸润,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抗体形成增多。由于免疫力增强,故对浅层组织的慢性炎症有吸收作用,但急性炎症时若用红外线可致渗出增多,疼痛加剧,炎症扩散,故属禁用。红外线又能促使伤口愈合。

红外线治疗的适应症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和肌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肌腱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痛、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禁忌症为恶性肿瘤、发热、出血、活动性肺结核及重症动脉硬化等。所用仪器为碳棒或钨丝红外线灯。

长波红外线主要在结膜和角膜中吸收,短波红外线可达视网膜,因此红外线治疗时患者应遮盖眼部或戴绿色护目镜,防止红外线对眼部的伤害。植皮后、陈旧疤痕等部位血液循环不好,红外线的剂量要小。治疗中出现疲乏、失眠、头晕、皮炎等反应时应停止治疗。

可见光疗法

可见光能引起视网膜的光感,其波长为760~400n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光线组成。有热作用和其他生理作用,可见光能引起视觉。人和动物的昼夜节律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功能节律与自然界的照明节律(日夜交替)有密切的联系。红色、橙色、黄色光能使呼吸加快加深,使脉率增加;绿色、蓝色、紫色光可引起呼吸减慢变浅及脉率减慢;蓝光和紫光则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红光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有刺激作用。同时可见光还有加强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加强垂体功能、提高脑皮质张力、加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临床应用的可见光光源主要是钨丝白炽灯,有的灯带插座,可以插入蓝色、红色等的滤光片。

1970年代以来,可见光用治疗新生儿核黄疸。新生儿核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mg%时,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脑功能障碍乃至死亡。胆红素对波长400~500nm左右的光线吸收最强,最大吸收波段为420~460nm ,属蓝紫光段。胆红素吸收蓝紫光后,经分解成为一系列的转化物,逐渐变成淡黄色的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属无毒性的胆绿素,迅速从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照时皮肤血流可增加224%,肌肉血流亦可增加34%,这有利于将体内深部的胆红素带到皮肤浅层组织处接受照射。经蓝光照射后患儿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排出绿色和深棕色的稀粪。

紫外线疗法

医用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400~1800nm 之间,分为三段:

(1)长波紫外线(400~320nm);

(2)中波紫外线(320~280nm);

(3)短波紫外线(280~180nm)。太阳辐射中波长在400~290nm范围的紫外线可达到地面,称为近紫外线;波长短于290nm的紫外线在穿透大气层时几乎全部被臭氧吸收,故不能到达地面,称为远紫外线。紫外线的光量子能量较高,可引起显著的光化学效应和生物学作用。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有以下几点:

(1)皮肤变化,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紫外线波长越短,透入皮肤深度越小,因此,短波紫外线被皮肤角质层吸收,长波紫外线被棘细胞层吸收。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2~8小时出现境界明显的红斑。但紫外线红斑与红外线红斑不同,不发生于照射当时或刚照射之后,而是有一段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与紫外线波长及照时剂量有关。红斑持续时间不等,半天到3~4天消退,多次照射后还会有色素沉着和皮肤脱屑。皮肤吸收紫外线后皮肤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其红斑的性质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紫外线产生红斑的机理有3种学说:紫外线使表皮细胞破坏,蛋白质发生变性分解,组织胺释放,引起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紫外线作用于表皮细胞的溶酶体,引起溶酶体膜破裂,酶释出致血管扩张;前列腺素是引起紫外线红斑重要活性物质,而激肽、组织胺是辅助因素。观察表明,除上述体液因素外还有神经系统参与红斑的形成。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长波紫外线照射后黑色素沉着强,短波紫外线照射后色素沉着弱。黑色素可与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光化学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和其他化学自由基结合,防止它们对机体的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的机理是:紫外线可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加强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的分泌,从而促使黑色素细胞(表皮与真皮间的分泌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从还原状态变成氧化状态,加强表皮细胞对黑色素颗粒的吞噬作用,使皮肤色素沉着加强。

(2)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见维生素D)。

(3)调整和改善神经、内分泌、消化、循环、呼吸、血液、免疫等系统的功能。

(4)杀菌:波长230~300nm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其机理是破坏菌体核酸的结构,使菌体蛋白质离解、变性。因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例如幼稚的细菌对紫外线敏感性高,有芽胞的细菌比无芽胞的细菌敏感性低。结核菌对紫外线敏感性低于葡萄球菌。

(5)紫外线照射皮肤除杀菌作用外,还引起红斑,该处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白细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强,明显提高免疫能力。因而紫外线照射具有消炎、止痛、镇痛及抗感染的作用;又能加速组织再生,可用于伤口不愈的慢性溃疡。对肌肉和神经的风湿性炎症或表浅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对结核性炎症可加剧病灶扩散,因而不宜采用。

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常受多种因素(季节、年龄、肤色、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的影响。春季机体对紫外线敏感性较高,夏季最低。常在室外劳动的人、运动员、农民、学生、军人对紫外线敏感性低,在室内、坑道等处工作的人员敏感性高。青春期对紫外线敏感性高,幼儿及老人敏感性低。皮肤色素淡者敏感性高,肤色深者敏感性低。女性月经前敏感性高,经后敏感性低。妊娠期敏感性高而分娩后敏感性低。机体营养佳者敏感性高,差者敏感性低。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湿疹、红斑狼疮、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恶性肿瘤、卟啉症、烟酸缺乏症等的患者对紫外线敏感性升高;而慢性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敏感性低下。服用不同药物后对紫外线敏感性亦不同。如维生素B1、磺胺药物、氯丙嗪、异丙嗪、灰黄霉素、四环素、双氢氯噻嗪等可增加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身体各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也不同,躯干、胸腹敏感性高、颜面、颈部、手足背部敏感性较低。

紫外线的病理作用

有致癌(皮肤癌)和光过敏作用(体内的光过敏剂与光线共同作用,损伤机体组织)。因此紫外线工作者应保护眼和皮肤,采用光防护剂(如苯酚类物质)或戴手套和防护眼镜。

紫外线的临床应用

分预防应用及治疗应用。在感冒、流感、百日咳、猩红热、白喉、风湿热等流行期,病人照射紫外线可使症状减轻,健康人尤其是小儿照射有预防作用。紫外线照射又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目前多用氩气水银石英灯管进行紫外线治疗。

治疗应用的适应症为:

(1)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和肺结核病等。对肺结核患者剂量要小,逐步增加,体温超过37.5℃或咯血时即停止照射。

(2)外科疾病,如创伤、烧伤、皮下化脓性炎症、手术后感染、淋巴结炎、乳腺炎、丹毒等。

(3)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症等均可采用亚红斑量或红斑量治疗。

(4)皮肤科疾症,如皮肤化脓症、银屑病、玫瑰糠疹、斑秃、湿疹、白癜风等。

紫外线照射剂量常用生物剂量测定法计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产生最小红斑所需时间为一个生物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分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局部照射剂量常用亚红斑量(无肉眼可见红斑反应)、红斑量(有肉眼可见红斑反应)等计算。

长波紫外线疗法

即以长波紫外线与某些光敏性药物结合治疗皮肤病,或称黑光疗法或光化学疗法。可口服光敏性药物如8-甲氧基补骨脂素,药物分子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其能量而被激活,并与细胞内DNA上的胸腺嘧啶发生共价结合,并把自身的能量转移到“嘧啶碱上,从而抑制有丝分裂,导致染色体损伤或完全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使细胞增生停止,继发蛋白质合成抑制,进而细胞浆坏死,核固缩,最后细胞溶解。由于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到真皮,在表皮和真皮内均可抑制细胞的增殖,故可用以治疗银屑病。口服补骨脂素后用长波紫外线照射时,可促进黑色素细胞的丝状分裂使黑色素再生,引起较强色素沉着,可治疗白癜风。患者接受黑光治疗时应戴防护眼镜,剂量应从小到大。适应症为银屑病、白癜风。禁忌症为儿童或老年体弱者、皮肤癌、白内障、红斑性狼疮等。

激光疗法

激光为受激辐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具有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效应。可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治。

光敏效应诊治癌症

将敏化剂注入机体,并用光使之激活,可利用所产生的荧光及单线态氧和有高度毒性的中间产物以诊断和治疗癌症。正在研究中。

日光疗法

是利用日光照射身体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已有悠久的历史。

日光包括红外线、紫外线,还有可见光线。日光疗法中主要是紫外线、红外线起作用。日光疗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其中的尘埃、煤烟也显著减少,因此日光被吸收的也少。高处的日光比低处强,在低地中以海滨的日光较强,因为这儿尘埃少,海面对日光又有反射。乡村的空气中尘埃煤烟也少。故日光疗法应在高山、田野、海滨进行。

除较寒冷的地带外,一般一年四季均可实行日光治疗。如10月到次年5月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6月和9月在上午10时以前及下午2时以后,7月和8月在上午8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这些时间均可进行日光治疗。

日光疗法可在日光浴场进行,此外,需搭一帆布篷或是木棚,尚需准备布单、草帽、暗色保护眼镜、治疗床或卧垫等。日光的照射量因日光的强弱、疾病的种类、个体情况而异。有全身的和局部的日光浴。

日光疗法最好在饭后半小时进行,不应在空腹进行,不要用毛巾包扎头面部以免中暑或出现不良反应。全身日光疗法过程中若出现恶心、呕吐、眩晕、体温上升等症状,则应立即停止照射。

适应症为佝偻病、慢性腹膜炎、胸膜炎、贫血、肥胖病、糖尿病、慢性气管炎、骨折创伤、皮肤溃疡以及各部位的结核病。但活动性肺结核、心力衰竭和发热等急性病为禁忌症。

参考书目
    郭万学主编:《理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