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整理了57句带“中情”的诗句,其中“中情”开头的诗句9句,“中情”结尾的诗句34句,“中情”在中间的诗句14句,供您参考。
“中情”开头的诗句1、中情一朝异,弃旧淫新婚。——出自释文珦《浮萍寄水行》
2、世父误见赏,中情自有奇。——出自晁说之《有客从伯父大夫问说之者伯父报之曰吾侄家中焚香读楚辞耳因得诗一》
3、欲渡无津梁,中情何由殚。——出自赵处澹《寄友》
4、中情了无取,斯为真隐徒。——出自释文珦《赠道士褚雪巘》
5、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出自魏晋·繁钦《定情诗》
6、中情久岑寂,外物竞排蹙。——出自苏辙《次韵侄过江涨》
7、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出自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8、披衣一延揽,中情其徘徊。——出自尤棐《湖上命酒作》
9、盛世嗟沉伏,中情怏未舒。——出自唐·牟融《有感》
“中情”结尾的诗句1、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图遥慰病中情。——出自唐·白居易《闻微之江陵卧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寄之因题四韵》
2、况抱怀昔念,存没感中情。——出自张嵲《山中月夜草色香烈颇如昔年上庸鹿门之游感而为诗》
3、船子禅师意未平,万波要喻境中情。——出自王铚《古渔父词十二首》
4、齐姜早作妇,岂识闺中情。——出自唐·刘驾《山中有招》
5、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出自唐·孟郊《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6、众人耫其华,君子挹中情。——出自陈舜俞《钱张郎中》
7、南省深沈春又锁,东楼怅望雨中情。——出自王珪《依韵和景仁寄河中公仪龙图》
8、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出自唐·白居易《新栽竹》
9、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出自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10、听言一事足叹惋,恐君亦复伤中情。——出自张闰《以道学谕凤口有感诗写物记事备极词情不容继和矣既辱珍示可无奉酬》
11、我学不至此,颇识此中情。——出自项安世《题袁才举明景轩诗》
12、聊把杖头敲击处,那忘疲苶旅中情。——出自陈淳《大浆岭》
13、不深闲里趣,争识个中情。——出自范成大《咏吴中二灯琉璃球》
14、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出自宋·吴文英《定风波》
15、一夕南宫遇,聊用写中情。——出自唐·韦应物《寄职方刘郎中》
16、一官身外物,千里客中情。——出自来廷绍《过洞庭》
17、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出自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18、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出自唐·张说《灉湖山寺》
19、幸逢尧禹化,全胜谷中情。——出自唐·黎逢《夏首犹清和》
20、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出自唐·王建《赠王侍御》
21、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出自范仲淹《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
22、夭桃半吐传芳讯,新莺百啭感中情。——出自元·周巽《江南弄》
23、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情。——出自唐·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
24、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出自南北朝·鲍照《门有车马客行》
25、农甿趋急务,欢然慰中情。——出自赵蕃《次韵衡州先生游花光因泛舟过向园示坐客之作》
26、郊途住成淹,默默阻中情。——出自唐·韦应物《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
27、逍遥方外侣,荏苒府中情。——出自唐·皎然《春夜期裴都曹济集心上人院不至》
28、安舆及禄养,平反慰中情。——出自苏辙《送程建用宣德西归》
29、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出自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30、云雨朝朝峡里兴,可能无复梦中情。——出自张耒《宋玉》
31、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出自明·高启《步至东皋》
32、正尔钓丝江上去,依然羽扇箧中情。——出自项安世《送右史纳官还乡》
33、以兹远尘垢,何异山中情。——出自曾巩《秋怀二首》
34、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出自先秦·屈原《惜诵》
“中情”在中间的诗句1、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出自宋·苏舜钦《沧浪静吟》
2、不是中情深惠好,谁能千里远经过。——出自颜真卿《七言重联句》
3、服像中情将有得,江湖底事勿相忘。——出自释正觉《嵩山老人告行作六偈送之》
4、客中情况果何如,消息传来恐是虚。——出自释行海《寄新冶城》
5、驱使春风游笔下,个中情景个中知。——出自苏滨《题金陵杂兴诗后》
6、此中情不浅,遥寄赏心人。——出自唐·张说《同刘给事城南宴集》
7、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出自清·谭嗣同《潇湘晚景图》
8、别去重来看,犹使中情恻。——出自蔡襄《移居转运宇别小栏花木》
9、滥吹从中情懒散,弹冠镜里发爬沙。——出自阳枋《贺李万州守夔》
10、何处山不幽,此中情又别。——出自唐·孟郊《与二三友秋宵会话清上人院》
11、除却吟诗两闲客,此中情状更谁知。——出自唐·白居易《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
12、腊后梅花破碎香,望中情地转凄凉。——出自李觤《登越山》
13、老农谓予言,此中情难数。——出自尤概《夏日观农》
14、闲中情性南无界,物外光阴小有天。——出自王之道《寄余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