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nchansi Dadian
[外文]:Main Hall of Nanchan Temple
南禅寺在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寺始建年代不详,大殿西缝平梁上有建中三年墨书题记,称为“重修”,可知始建要早于此。寺内除大殿外,尚存明隆庆元年(1567)所建龙王殿和清代所建文殊殿、观音殿(山门)、伽蓝殿、罗汉殿等。大殿在北宋元祐元年(1086)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葺,明清时期也作过几次修葺。1966年,受邢台地震影响,殿身向东南倾斜,1973年进行了复原性的整修。
大殿建筑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前檐明间安板门,两次间安破子棂窗,其他三面砌檐墙。檐柱12根,其中3根为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其余9根为圆柱,柱头稍有卷杀,当为建中三年重建时物。有的柱上还留有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游人题字,表明当时柱子是露明的。各柱施素平青石柱础。1973年修葺中拆除了殿前两侧清代增建的伽蓝殿、罗汉殿,发掘出原来的阶基和月台遗迹。阶基高 110厘米,与大月台相连,前窄后宽,呈倒梯形,正面设踏跺6级。殿内外都用方砖铺墁,四周方砖散水。
殿的梁架结构简单,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柱生起、侧脚显著,柱头仅施阑额一道,至角柱不出头(见大木作)。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不用补间铺作,仅在明间正中的柱头枋上隐刻出驼峰,上置一散斗。木构梁架的最上部施叉手,与平梁组成一缝三角形人字架,平梁下两端用驼峰压在四椽栿背。屋顶坡度为1:5.15,是已知木结构古建筑屋顶中最平缓的。1973年修缮时,恢复了台明、月台原状,并尽量多保留大殿原有构件。大殿历经修理,檐椽被锯短,修缮时根据旧有台明位置,和同时期木构建筑的出檐规律,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雄放面貌。大殿门窗也大体恢复了原来的式样。(见彩图)
大殿华栱外棱和耍头底面均刷白,用紫色画“僾”形图案,阑额上涂朱色,上加白圆点,风格与佛光寺大殿相同,可能是唐代彩画。
佛像殿内还保留了与木构架同时代的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面积约为殿内面积的1/2。坛高70厘米,三面砌须弥座,底层莲瓣圆浑,年代较早;束腰壶门内砖雕花卉、动物、方胜等,形象生动,刀法简洁,可能是宋、金时期遗物。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结跏趺坐于八角形的须弥座上,庄严肃穆,总高近 4米;像后的木雕背光,插入檩间,取得主像高大的艺术效果。佛两侧塑有佛弟子、菩萨、天王等。这一组塑像未经近代装銮,基本保存了原有风貌,是现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