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anbao
[外文]:Hamburg
联邦德国最大城市和港口,与不来梅同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城市州。位于北部易北河下游,阿尔斯特河和比勒河汇入处,距北海121公里。面积753平方公里,人口160万(1984)。
市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6米。河道纵横,水域约占全市面积7.7%。易北河自城东南流入,分成南、北两汊,至城西重新会合,向西北注入北海。阿尔斯特河在市内形成两个相连的湖泊,称内、外阿尔斯特湖。通过一系列天然水道和运河,与波罗的海和西欧其他水系相连,兼有海港和河港之利。气候温湿多雾,1月平均气温0℃,7月17.3℃,年降水量740毫米。
公元9世纪初,在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河交汇处始建汉玛城堡。早期仅是宗教中心。12世纪商业渐盛,港口始建。1188年开始在城堡附近兴建城市。13世纪后,汉堡与北德各港口城市组成自由贸易联盟──“汉萨同盟”,发展为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之间的重要贸易中心,金融、保险业兴起,经济地位日益增强。17世纪末已是德国仅次于科隆的第二大城市。1815年成为德意志联邦成员。1860年兴建潮汐港,开始向现代化港口发展。1817年德国统一,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19世纪末城市人口70万。20世纪30年代阿尔托纳等邻近城镇并入,城区范围扩大到目前规模,人口增至113万(193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严重破坏,战后几乎全部重建,并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
港口在城市职能中占突出地位,素有“通向世界的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37.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2.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8.5%)。海港通过 300多条航线与世界1100多个港口相联系。码头岸线长39公里,拥有37个海轮泊位,包括石油、煤炭、矿物、谷物、饲料、食品和集装箱等各种专业码头,以及现代化的装卸、仓储设施。易北河通海主航道水深达13~16米,可供9~10万吨海轮出入。港区设有占地16.2平方公里的“自由港”,主要经营转口贸易,为斯堪的纳维亚和中欧地区各国货物的重要转口港。1980年过港海轮15570艘,货物吞吐量6310万吨,占全国海港总吞吐量的 2/5以上。易北河河口附近的库克斯港为汉堡的外港,相距90公里,有铁路相连,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20个内河港区,码头长达22公里,1980年货运量1100万吨,为全国第三大河港。北部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郊区建有欧洲最大的火车调车场。有 650公里港区专用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接,水陆联运便捷。市内有桥梁2000多座,为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由隧道和地铁构成的地下交通网四通八达。建有两个机场,其中北部的福尔斯比特尔机场为繁忙的国际机场。 (见彩图)
全国主要经济中心。 1980 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4.8%,人均产值居各州首位。港口带动了城市对外贸易、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设有几千家批发和零售商号,约2000家专门从事外贸的企业,1980年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总额的12.1%和 2.8%。进口以植物油、油脂、茶、咖啡、热带水果和原油为主;出口机器、电子产品、燃料油、润滑油、铜制品、药品等。制造业部门多样,多中、小型企业。造船、炼油、有色冶金(铜)等工业居全国首要地位;机械、电子、电机、化学、橡胶、食品、烟草等工业也很发达。银行、保险业兴旺,设有150多家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市,包括不少外国银行。有许多与外贸、远洋运输有关的保险公司和国内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1558)。
文教事业发达,为全国新闻出版业中心。德新社总部所在地。汉堡大学是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下设15个系和 180个研究所。有许多反映汉堡历史、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博物馆,以及剧场、歌剧院、体育俱乐部等。富有音乐传统,是著名音乐大师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诞生地。
旧城区位于易北河北汊的北岸,被狭窄的运河网环绕,以市政厅为中心,附近是商业和金融区。旧城区以北至内、外阿尔斯特湖为新市区,街道以议会广场为中心,呈扇形伸展。湖滨地带是城市的精华所在,集中了全市主要的文化设施、旅馆、办公大楼等,有最繁华的商业街和独具一格的室内商业街。湖区绿树成荫,景色幽美,辟有阿尔斯特公园,为市民主要休息场所。为缓和市中心的拥挤,在湖北地区兴建了北城商业、办公和住宅区。港区和工业区位于旧城以南,沿易北河南汊两岸分布。旧城以西的圣波利区,为著名的“红灯区”,多酒巴、餐馆和夜总会;再向西为住宅区。城市边缘是城郊农业区,农地约占全市面积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在汉堡郊区形成十余座城镇,与中心城共同构成汉堡大城市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