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tai
[外文]:tongue coat
附着在舌体表面,由胃气熏蒸而成的一层苔状物。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始名为舌苔。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因舌苔为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
白苔常见的病理舌苔,一般主表证或寒证。其他各种苔色多由白苔转化而来。白苔有厚薄之分。薄白苔,舌面薄布白色舌苔一层,舌质颜色可从舌苔之间透出。厚白苔,舌边尖稍薄,尚可见舌质;而中、根部较厚,大部舌质为其覆盖而颜色不被透出,故呈乳白色、粉白色。正常舌象可见薄白苔。白苔的临床辨证,须结合其厚薄、润燥、滑腻并结合舌质及全身症状进行判断。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正常,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干,舌质较红,主表热证;舌苔白而湿润,舌淡白而胖嫩,主里寒证;舌苔白厚黏腻,刮之不去,多属寒湿、痰饮;若舌苔白而干燥起裂,或如白粉铺舌,干燥无津,则为热邪传里,可见于温热病中期。舌苔白多兼见淡白舌、淡红舌,若兼见红绛舌则为湿遏热伏(湿温病的一种证候)。白苔的形成,多因饮食减少,发热失水,咀嚼动作及唾液分泌减少,影响了口腔的自洁作用,致使舌面黏膜丝状乳头延长而不脱落,造成白苔,此外亦与消化功能紊乱有关。白苔一般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可见于感冒及各种急性炎症(或感染)初期、恢复期,各种慢性炎症(或感染),急腹症早期阶段,消化系统病及水肿等。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为病已入里,邪已化热所致。黄苔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沟部位(舌中),有时亦可布满全舌。黄苔的颜色有不同表现,如淡黄苔热轻,深黄苔热重,焦黄苔为热结,嫩黄苔为虚热。黄苔有时可与其他苔色(白、灰、黑)兼见,各种苔色又可有厚薄、润燥、腐腻等不同表现,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舌象,因而其临床意义也各不相同。若舌苔由白转黄,白中带黄,润泽如常,或舌边淡红,中根淡黄润滑,或舌苔尖白、根黄,为外感热病,表邪入里化热。若舌苔黄而干涩,深黄而厚,甚而见芒刺、焦裂,为阳明实热,热邪内结。若舌苔黄而黏腻,滑润多津,属湿热为患。与黄苔相应的舌质多为红色或绛色,但亦可见淡红舌。黄苔有时也可表现为虚证,如舌质淡胖,苔黄滑而润,则属阳虚而水湿痰饮不化。黄苔的形成,与炎症感染及发热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有关,这些情况可引起舌局部丝状乳头增殖,口腔腺体分泌异常,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局部有炎性渗出等,共同形成黄苔。黄苔可见于各种炎症感染,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等。
灰黑苔灰苔即浅黑色的苔色,多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并见。一般主里证。苔灰而干,属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苔灰而润,可为寒湿或痰饮;若灰苔兼见黄苔,则主实热。黑苔较灰苔色深,由灰苔或焦黄苔转变而来,常见于疾病严重阶段。黑苔主里证。苔黑燥裂,甚而出现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滑润,则多为寒盛阳虚的表现。一般来说,灰苔主病较轻,黑苔主病较重,随着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除以上苔色之外,有时也可见绿苔、霉酱苔。前者由白苔转化而来,见于温疫、湿温;后者兼黄苔,红中带黑,主湿热病日久。
苔质即舌苔的形质。临床需注意观察的情况有:
(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表明?巴苏⑽钙ジ础?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3)苔的润燥。可据以了解津液的变化。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若舌面望之干枯,用手扪之无津液,则为燥苔,多由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而致。
(4)苔的腐腻。腐与腻是两种不同的舌苔。腐苔颗粒粗大而疏松,形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上,刮之易去,多为阳热内盛,由胃中浊腐邪气蒸腾而成。若苔色晦暗垢浊,或白或黄,称为浮垢苔,可见于食积、痰浊、湿热之证;若舌面上黏厚一层,似疮脓物,称为脓腐苔,可见于内痈(肺痈、胃痈等)而热盛病重者。腻苔颗粒细腻而致密,形似油腻状黏液附着于舌面上,刮之不脱,其舌中及根部较厚,边尖稍薄,舌质大多被覆盖,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若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滑腻,称为黏腻苔;若颗粒不清,垢浊胶结,则称为垢浊苔。黏腻苔主湿、痰,垢浊苔主食积。色黄则有热,色白则有寒。
(5)苔的偏全。即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6)苔的剥落。又称剥苔。可见全部剥落或部分剥落。全部剥落,且不复生,全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又称镜面舌、光莹舌,主阴液枯竭(舌红绛光莹)或脾胃衰竭(舌淡红光莹)。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余处斑驳残存,彼此界限明显的舌苔称为花剥苔,主胃之气阴两伤。舌苔不规则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晰,形似地图,称为地图舌,儿童多见,与阴虚体质有关。苔剥落处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的,称为类剥苔,为久病气血两虚。
(7)苔的消长。舌苔薄厚、多少的变化,是正邪进退的反映。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复厚,一般说明邪气加重,主病进;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
(8)苔的真假。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舌苔真假的判断以有根无根为标准。凡舌苔紧贴舌面,不易刮去,似从舌体上长出来的,即真苔又称有根苔。若苔不着实,如浮涂在舌面,刮之即去,即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在疾病的初期、中期,有根苔反映的病情比无根苔为重,疾病后期则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层新苔,属疾病趋愈的征象。在辨别假苔时需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第二,有苔有色,刮之即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第三,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蒸化胃液上潮。多因过服寒凉药损伤阳气,或过服热药损伤阴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