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生产的传统技术以稻麦草为主原料,而我地随着机械化收割及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稻麦草的供应量越来越少,限制了蘑菇的生产。为了解决蘑菇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短缺问题,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摸索出了蘑菇有机生态型回归自然栽培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稻麦草供与求的矛盾,简化了操作程序,使蘑菇由秋季栽菇变为春秋两季周年化生产。种植成本降低了30%~50%,如能推广此项技术,必然会提高菇的经济效益,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季节安排 春、秋两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抢“早”字,边化冻边做床,地温在8摄氏度以上播种;秋季栽培在地温28摄氏度播种。 2、菌种选择选择优质菌种是搞好蘑菇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蘑菇的产量,必须认真搞好菌种的选择与培育工作,一般适宜我地的栽培品种为:浙农1号或2796。 3、栽培料配方以猪、牛粪、人尿粪,土杂肥等干粪肥,平菇旧料,少量稻麦草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如大豆饼、棉子饼、有机肥、尿素,磷肥等可提高产量。 配方(以111m2): (1)稻麦草250kg,尿素15kg,干粪肥1 000kg,磷肥25kg,饼肥100kg,石膏15kg,石灰30kg,碳酸钙15kg; (2)稻麦草250kg,尿素15kg,干粪肥l 000kg,有机肥75kg,饼肥100kg,石膏15kg,石灰25kg,碳酸钙15kg; (3)平菇旧料1 000kg,尿素10kg,干粪肥1 000kg,有机肥75kg,饼肥75kg,石膏15kg,石灰15kg,碳酸钙15kg。 4、堆料发酵。以上配方任选一种,把原料拌匀后堆积在水泥地上,堆成底宽1.2~1.4m、顶宽1~1.2m、高1.3~1.5m、长度不限的梯形,上面每隔30cm的通气孔,覆盖用清洁草帘或塑料膜保温,待料温达65~75摄氏度时,维持3~5 d后进行翻堆,整个发酵过程只翻2次,翻料时湿度控制在80%左右,pH7.5~8,水分调节采用“一湿二调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建堆时水份要加足,第二次翻料时调补水分,第三次翻料时要看料的本身干湿度决定是否加水。 5、营养土准备。覆土是夺取蘑菇高产的关键技术。由于覆土的质量要求高,必须在播种前10 d做好营养土的准备,原则上就地取土,每111m2的营养土加干牛粪、猪粪150kg,草木灰50kg,用水量比常规要大,反复拌匀,使土成颗粒型为好,pH值8左右。 6、建畦床播种。种菇的场地排水性要好,根据栽培户的不同情况可以在棚内立体式栽培或平地栽培,也可以露天或林地搞开放式栽培,但必须造棚遮阳,雨天要盖膜防雨,菇床一般40~60cm宽,长度不限,床与床之间要留作业道,开好排水沟,床面呈弧形,以便排水,并可增加出菇面积,使用前用石灰洒一遍,并喷37%甲醛200倍液杀菌。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的撒在畦床上,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料表层,每111m2用种量300~400瓶,最后将营养土均匀覆盖在菌种上厚1.5~2cm,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促发菌。 7、发菌及出菇管理。春栽播种后随地温逐渐增高,床上覆盖的薄膜白天要揭掉。播种后15~18 d,菌丝可穿透土层,看发菌均匀一致时,揭开薄膜,清理床面补好土,造棚遮阳,根据出菇情况、土层干湿度及气候变化灵活调节水份,一般原则:蘑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不见菇不喷;小菇多时多喷,菇大时少喷;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或不喷;靠近门四周多喷,蘑菇中间少喷;重打出菇水,轻打营养水,勤打空气保湿水,不打超温水,不打潮尾水;床温在20摄氏度以上,白天不打水,改夜间喷水。喷水时喷头应提高,防止喷水时冲伤菌丝和幼菇,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喷水后要通风换气,见泥土不发亮了,说明水已吸入土中,方可关棚。温度高时通风降温,温度低时适当减少通风量。 8、采收。蘑菇要适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时,一天采菇二次,温度在16摄氏度时一天采菇一次,蘑菇应小些,不可养大菇,温度在14摄氏度以下时,子实体生长慢,菇柄粗壮,菇可养采收。菇形小而密,要采得早采得小,养分不足易开伞,要采早。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上的菇脚死菇、老根等,以防病虫害的蔓延;空穴处要及时补上,以防床面低洼积水损伤菌丝。 9、该技术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试验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原料充足:主要利用农家的土杂肥、猪、牛、羊、鸡、鸭粪等,辅以少量的稻麦草。 (2)操作简单:做畦、播种、覆土一次性到位,营养料发酵过程只翻2次,省时、省工、省力。 (3)周期短、效益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栽培营养较常规减少60%左右,从播种到出蘑菇仅用15~20 d,鲜菇单产9~18kg/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