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方法 通过攻里通下,逐瘀排脓,口服薏苡败酱汤加味。结果 经过中医药疗法后,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采用上述方法后,使患者免去了手术的痛苦。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中医药疗法;薏苡败酱汤加味 一般认为,患有阑尾周围脓肿疾病,就一定要手术治疗,但是我们地区因经济困难,部分患者没有能力承担手术费用,或对手术惊恐,而选择口服中药治疗,笔者以薏苡败酱汤加味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外科住院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7~14天,平均9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依据
根据诊断标准:以《中医外科学》为参考,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条件:(1)有急性阑尾炎病史。(2)在右下腹触及压痛性肿块(阑尾包块)。(3)体温和白细胞升高。(4)麦氏点和兰兹点压痛。(5)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应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患者禁剧烈运动,卧床休息,流质饮食。
1.3.2 药物治疗
治疗组:口服薏苡败酱汤加味。处方:蒲公英50g,败酱草50g,薏苡仁30g,金银花30g,连翘20g,穿山甲15g,大黄20g(后下),天丁20g,地丁20g,元胡20g,赤芍15g,牡丹皮10g,冬瓜仁15g,桃仁10g,木香10g,牛膝5g。上诸药加水500ml,水煎至40min,取汁150ml,分3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1~2周后停药。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氧氟沙星200ml,维生素C 200mg,能量合剂20mg,B610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1~2周。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率为66.7%。两组疗效经流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1]: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全身调节机制障碍和抗病能力低下,阑尾功能紊乱,血运障碍和阑尾腔梗阻,致使腔内粪便之细菌繁殖,对抗病能力低下的阑尾黏膜发生损害而引起感染发炎,继则化脓,坏疽,甚至穿孔。如全身和局部抗病能力较强,则在病变延及浆膜或发生穿孔时,能使之局限而成脓肿。
中医认为[1]:“阑尾周围脓肿”属于中医的“肠痈”后期,成脓型。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肠痈的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描述了肠痈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1]。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暴急奔走等因素,均能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总病机为湿热壅阻,气滞血瘀。
处方以穿山甲为主药破血逐瘀;辅以赤芍、元胡、牡丹皮、桃仁、化瘀滞开脓毒;大黄以攻里通下,去糟粕;败酱草、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天丁、地丁、薏苡仁、冬瓜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木香以行气止痛,走肠间;牛膝引药下行。总之以攻里通下,逐瘀排脓为主要治疗原则,口服薏苡败酱汤加味来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且使患者免去了手术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喻文球.中医外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