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鹃隼(学名:Aviceda jerdoni,英文名:Jerdon’s Baza)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俗名褐冠鹃雕。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黑冠鹃隼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褐冠鹃隼
拉丁学名:Aviceda jerdoni
英文俗名:Jerdon’s Baza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鹃隼属(Aviced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褐冠鹃隼中等体型(45厘米)的褐色鹃隼。形长的冠羽常垂直竖起。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具黑色纵纹,胸腹部具赤褐色横纹。与凤头鹰的区别在冠羽长许多,翼尖几乎长及尾尖。飞行时两翼尤其近端处甚长且宽,平尾。
虹膜-黄红色;嘴-黑色,蜡膜浅蓝灰;脚及腿-黄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哀怨的叫声pee-weeoh,第二音逐渐消失,似蛇雕。
褐冠鹃隼地理分布黑冠鹃隼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分布状况:中国国内在云南西南部、海南等省为留鸟。
习性: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多在晨昏活动。以蜥蜴及大型昆虫为食,有时也吃蝙蝠。
生活习性褐冠鹃隼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区,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黄昏较为频繁,叫声低沉,常出没于茂密的森林中,在天空中翱翔,飞速缓慢。
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但不攻击鸟类。
生长繁殖每年4—6月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山森林中的树上。巢由枯枝和树叶等构成,每窝产2—3枚白色的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