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南华真经

道教经典,即《庄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权贵。楚、宋咸闻其贤,先后遣使迎聘,不就。终身不复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后,庄子也被神化。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诰·稽神枢》云:“庄子师长桑公子(原注:‘长桑即是扁鹊师’。按:《史记·扁鹊传》称长桑君──引者),授其微言,谓之《庄子》也。隐于抱犊山,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北宋陈景元称庄子“著书十万余言,目之曰《南华论》”,“南华者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南宋褚伯秀认为,南华之号“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至西晋已有散失。郭象合为三十二篇注之。计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其门人和后世作品。《南华真经》,即通行的《庄子》郭象本。

《庄子》承袭与发挥《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谓“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称“黄帝得之,以登云天;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乎列星”。描述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至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提出导引、辟谷、守一等道术及“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理论。这些都被道教汲取作为修道成仙的重要依据。司马承祯曾在《坐忘论》中称庄子“坐忘之言”是修道之要,敬信勤行,必能得道;并谓“炼形为气,名曰真人”;“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炼神合道,名曰至人”。成玄英评《庄子》为“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楗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历代道士注释《庄子》较著者有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30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均收入《正统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