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云水埋藏灵山洞

云水埋藏灵山洞。灵山洞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距市区19公里,离六和塔12公里,是钱塘江与富春江连结处,属西湖区边缘,目前已建成为灵山风景区。洞群由24个单体洞穴所构成,已开放的灵山幻景潘家洞,也是风景区的主要景点。灵山洞群古时就闻名遐迩,其中凤水洞、泉山洞、仙人洞等早为唐、宋、明、清诸代游人所熟知,并留有大量墨宝和摩崖。灵山洞的洞口海拔186米,为竖井式的分层洞厅,从原洞口到灵山幻境洞底,高差大约104米,洞道全长400米。共分四层洞厅,总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洞中石笋之高大,形态之奇特,造型之优美,洞壁之深邃,实属罕见,是西湖群山40多个洞穴中景观最富丽、气象最幻变的旅游洞穴。

从夏天清凤送凉,冬口暖气融融的洞口入洞,直下18米,就是第一层洞厅。洞厅长约10多米,面积约30余平方米,洞顶钟乳石琳琅满目,在左洞壁4米高处,有一根高约3米、直径约0.8米的四方石柱,表面光滑,系水流溶蚀冲刷而成。洞体四壁,由于水流冲刷溶蚀,有如斑斑泪痕,窝穴、流纹、碟凹,比比皆是。此外在洞厅的左侧育一个“通天洞”和“一线天”,在阳光照耀下,光束如同利剑划破“夜空”,景美意深。

向下约行20米,为第二洞厅,是上层洞厅或高层洞厅,又称“清虚洞天”。洞厅底板平坦,中间有一根奇形怪状的石柱,高6~7米,直径1~2米,似枯木逢春,迎风展枝。在洞厅的左壁上部,有一长约10余米、厚约1米的彩色钙壳,宛如彩龙,缓缓蠕动。此外有狮、蟾、笋、螺等钟乳石,形象逼真。洞厅的右方,有个长约33米、宽约10米的支洞,口部有一石住,高约3.7米、周围约2米多,却似一个忠诚的卫士把守着洞府天宫。

由第二洞厅的东南,左招‘右旋向下38米,就到“过道洞厅”,也称“过渡厅”。在招‘旋的天梯两侧分布着各种钟乳石,有的似海龟,背上驮着一座瑰丽的宝塔和一个三足鼎立的香炉。昂首仰望,见有无数钟乳石玲珑倒挂,如朵朵莲花含苞欲放。在左前方的洞壁上,蹲着一只双目炯炯、张口嬉笑的小石狮,惟妙惟肖,十分逗人喜爱。在高达40米的悬崖上,俯视洞天,洞壁幽深,景物多姿,它们在灯光照射和摇曳下,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令人心旷一神怡,拍手叫绝。此洞厅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趣。

穿过“过渡厅”,就到第四层的“底层洞厅”。洞厅长约160米,宽5 ~10米,从西南向东北延伸,面积约3000平方米,呈月牙形。整个洞厅恢宏壮观,自然优美,个体堆积物形象逼真,意境深邃。在洞厅的中央有一水池,即“水厅”,水深0.3~0.5米。洞壁四缘,广布着二三十个石瀑布、石帷幕。有的如金丝玉带织成的“顶天罗帐”,有的则如“九天飞瀑”倾盆直下,显得壮丽无比。其中有一个石瀑布位于水池的后壁上,面宽超过20米,高13~15米,波涛滚滚,浪花朵朵。石瀑布表面有无数大小不一、重重叠叠的元宝形流水石,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倒影在水池中,更显得壮丽无比。洞厅顶板呈拱型,高达20-40米,仰望穿顶,高若苍穿。其下悬垂着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有的如佛殿宫庭的罗帐,有的似佛前高照的万年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洞厅西南端穿顶上有一个长约1米余的雪白程亮的钟乳石,像一束锦绸彩缎披挂空中,随风飘动。它是浙江洞穴化学堆积物中的佼佼者,甚为罕见。洞厅两端为石灰华组成的云盆、边石坝,似龙招‘蛇游,形成梯级状的层层水池。水池水清见底。坝边方解石结晶体闪烁光亮,如满天星星眨眼。西南端为九叠池,东北端为八叠池,水从他中溢出,它们层层相溢,池池相依,瀑瀑不息,汇入洞厅中央水池中。在洞厅的西南角,有一根石笋高约4米许,笋身奇特,顶端有四支触角似的细小石笋伸向四方,每支长约0.5米。左看像一位美女,侧身倚柱而立:右看似一个巨大的龙头,神态自若;正面观之,又似一匹脱疆的骏马,奔驰疆场。离此东北方向约20米处,又有一根拔地而起的巨大石笋,高近25米。直径5~6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如撇龙飞凤的“擎天玉柱”,巍然屹立于大厅中央,其顶部似尖尖的培顶,直刺苍穿。

灵山洞群的自然美景妙不可言,而各洞也都有着古人的题咏、题词或勒石,如“云泉灵洞”、“大块一窍”、“清虚洞天”等等,至今仍历经风雨而得以遗存。唐时自居易来杭州当刺史,第二年就游了风水洞,他在诗中写道:“云水埋藏恩德洞,替据束缚使君身,暂来不宿归州去,应被山呼作俗人。”他为因公务羁绊以致不得畅游而感叹万分。宋时,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时,也拜访、驻足过灵山,他留下的诗句中将灵山胜景比作了桃花源:“神仙一去几千年,自遣秦人不得还,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其时,林和靖游览凤水洞后,十分感慨,从而题咏一首七律:“平昔尝闻风水洞,重水复水去无穷,因缘偶入云泉路,林下先闻接客钟。”由此可知,灵山各洞,早已闻名遐迩。大诗人苏东坡追寻踏青去的朋友李节推一直至灵山,他留下的诗文表达了对灵山风景的赞美:“春山碟碟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还有他对风水洞的吟诗:“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桥晓溜浮梅警,知君系马岩落花。”上述风水洞岩壁上的“云泉灵洞”四个大字,为北宋皇佑二年元居中篆书,分两行,大径丈许。“大块一窍”,是明万历年间汤沐所题。下方岩壁凿刻有“苏轼小瞻”,可能出自苏东坡的手迹,昙山仙人洞内,有南宋绍兴三年的石刻“清虚洞天”和朱熹题字。宋代,赵乎乍游风水洞时,亦有诗文云:“风穴有声连水洞,听风观水暂闲身;杭州未入从容甚,且与南山作主人。”元、明之间,战乱频仍,一些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先后被毁,游人杳然,洞穴逐渐湮没。另外还由于钱塘江东移,昔口惊涛骇浪之所,化为坦坦平野,险景不险,游人口渐减少。清时,沈九如游仙人洞时,也留诗一帧:“峭壁横江浦,阴匡望或开,石门悬雨露,至洞锁风雪。”在底层洞内的高大石笋旁,曾发现两具人类骸骨,一具躺在水中,一具斜倚岩壁,为一男一女,生时约在清同治年间。不远处的石壁上还发现有用硬物刻写的“大明六年”四字,大明为南朝宋孝武帝年号,即公元462年。证明距今1530多年前,洞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灵山风景区古称“湖埠”,除了灵山幻景为主景外,还有不少景点。如湖埠不远的昙山石壁上有“缆痕,深刻数寸”;定山、浮山是古时郡人观潮和吴越、两宋两朝每年春秋雨季演习水战之地。清代以来有素负盛名的“湖埠十景”,即“云泉晨曦”、“龙鳞曲柳”、“董坟松涛”、“茱英晚霞”、“暗水明出”、“冬暖夏凉”、“明水暗入”、“樵夫双曲”、“围墙石壁”、“双狮滴潭”。此外,灵山风景区还盛产西湖药菜和大湖九曲红茶(又名九曲红梅茶),两者名满天下。

寒泉玉髓涌雪洞

六洞山,一名灵洞山,亦名上洞山,因环山有涌雪、紫霞、白云、呵呵、无底、漏斗等六洞而得名。其实该山远不止6个溶洞,此外尚有玉露洞、无名洞、莲花洞和后山洞等共10个洞穴,组成一个洞穴群体。它们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东8公里的洞源村东侧,现已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可分为四个小景区,其中以涌雪洞、玉露洞为主景区。景区内环境清幽,风景绮丽,洞壑瑰奇。六洞山不但山奇水秀,而且名胜古迹颇多。山巅原有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的古刹栖真寺,曾珍藏明万历颁发的《北藏》经典6000余卷。寺北有孤石“小飞来峰”,寺前有常年涌流不涸的“天池泉”和树龄已700多年的罗汉古松,寺侧还有古墓、碑多处及“半山亭”、“灵洞山房”遗址。六洞山早为历史上名人骚客云集游览之地。古人赞六洞山有“溪桥烟柳”、“琼崖积雪”、“古洞栖霞”、“片石飞云”、“LI--J亭樵语”、“梵刹松声”、“天池漾月”、“中献干霄”、“三}l环壁”、“石屋藏书”等十景。其中“琼崖积雪”是为“断崖怒涌四时雪”的涌雪洞写实;。左洞栖霞”是为“朝南烟云暮看霞”的紫霞洞正名;“片石飞云”是为“石屏空倚白云寒”的自云洞定景名。

主景区的涌雪洞,海拔74.1米,洞道总长度1026米,面积约5700平方米。洞口朝西,呈三角形,宽约9米、高约14米,亦是地下河的出口。洞顶石灰岩形状如蹲虎,故有“虎头岩”之称。洞道中间为一条深0.5~2米、宽2~6米、总长度为1100米的地下河,又称地下长河。地下河流量一般为32升/秒,洞口有小型拦河坝,回水较高,故洞内可行船的观景约有700米。涌雪洞是一个目前正在拓宽的地下河洞穴,因而化学堆积物不甚发育,而侵蚀、溶饮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形态较多,特色明显,景物组合疏密有序,景点较集中。由于水道弯曲,岩块窄塞,舟行其中,弯弯曲曲,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幻之感。

整个洞体,可以分为四个大洞厅。第一洞厅自以“寒江”为名的地下河口即“寒江口”开始,泛舟入洞,经“卧槐埠”、“云天一石”、“鳌头峡”、“鸿雁掠影”、“望月桥”、“犀牛探涧”、“双尤聚会”等景。过“爽心桥”,可见洞顶岩板顶大无比,平整光滑,各为“大块一窍”。洞内景组还有“古洞别天”、“摩天石柱”、“天灯”等,其中“白龙潭”、“双龙聚会”、“古洞别天”和“水漫金田”是第一洞厅的主要景点。“水漫金田”即洞无山村由17层边石坝叠砌而成,计有大小梯田(边石坝)30余座,高差约8米,最大的一丘梯田有8平方米,梯口之间高差不一,最大者有1.2~1.4米,一般为0.3~0.4米,在丰水季节,水漫金田,丘田溢水,流水滚滚,水声涂涂,在金黄色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金秋田园之景色,使人心旷神怡。船进第二洞厅,过孤舟峡,迎面是宝瓶口,把地下长河分流成两半,沿途景点有“滴水崖”、“古渡遗址”、“醉眠石”、“赤云锁江”、“拍岸巨浪”。其中以“赤云锁江”和“琼崖积雪”为第二洞厅的主要景点。“琼崖积雪”是一片宽约5米、高6米、面积约40平方米的白色方解石结晶,景物如山似崖,在水光倒影中,更显得雄伟壮观。弃舟登岸,步入“残雪迎春”厅和“九龙戏珠”厅,两厅合称第三洞厅,也是涌雪洞最精华的洞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景目繁多,洞道曲折,钟乳石、石笋千姿百态。因拱顶有黄、白、青九条石慢,形如蛟龙,或飞或游,或舞或翔,神采飞动,故称“九龙戏珠”“天生桥”、“雪钟”和“蟠龙古穴”亦为第三洞厅的主要景物。其中“雪钟”为洁白半透明的石笋,形似古钟,高约2米余,直径如两人合抱大,其旁有古人的文字,实为罕见之物。第四洞厅的堆积物小巧玲珑,方解石结晶体很多,小的鹅管状钟乳石晶莹闪烁,整个洞堂显得光亮明快。在其洞厅的内壁上有许多墨迹和一帧仕女半身的炭画,因为年代已久,多数难以辨清,只有“维大唐仪凤三年”和南未“咸淳八月廿三口施六平”等字样比较清晰可见。

与涌雪洞相距甚近的玉露洞也已开放,两洞连成一片。两洞相距450米,玉露洞位于青山南坡的中部,海拔173米,矩白坑溪相对高程为36米。洞口西南向,口宽1.5米,高2米,呈门杖状。所在地层为中、上石炭系黄龙灰岩和船山灰岩。洞底与洞口高差较大,达95米,洞道的水平距离为80-90米,是一个陡倾角的坡式洞穴。洞体全长170米,宽处约70米,总面积8150平方米,可分为两个大厅。上部大厅即玉露洞,长约100米,宽10~25米,高5~20米,面积2150平方米。洞厅高大,堆积物发育,大小不一,形态奇特,特别是石笋发育甚多,形态更美。在洞厅的西南有一支石笋高约8米,直径仅30厘米,色白,纹路清晰,如雕龙刻凤,颇具特色,称为“云天玉柱”。其旁亦有一石笋,高2.3米,直径为2米,呈圆墩状石笋,两者相比较,硕大纤细各异。有的石笋位于崩塌物之上,呈宝塔状,称“神农塔”。下洞厅长约120米,宽约50米,高2~3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坡度太子450,有些地方近似垂直,崩塌作用强烈,堆积物较少,目前暂未开放。

自唐宋以来,就常有文人骚客云集六洞山,到了明代更盛,故有十景形成。宋、明文人名仕有30多人为六洞山题咏60多首诗文。元代礼部郎中吴师道曾在《小三洞记》中写道:“下灵洞深五十丈,与金华洞通”等,其言词虽微,但下灵洞(涌雪洞)目前已探测的长度达1100米,其内还有更深的洞体有待后人去穷极。宋代历官中书舍人、江西转运使的范端臣为六洞山栖真院题名《灵洞》两字,并为洞溪、涌雪洞等多处题咏。宋时的范浚、章瞻、吕祖谦、于石、金履祥,元代的徐用检,明代郑国宾、赵志泉、吴沉、赵子元等人均为六洞山咏诗咏赋多篇。例如咏涌雪洞之作:“断崖怒涌四时雪,虚壁寒凝六月霜;倚树老僧闲洗钵,碧桃花落涧泉香。”(宋·于石)咏紫霞洞:“何年女蜗坠片石,锻炼紫霞成五色;光摇半壁散绮红,玲珑若与赤城通。”(明·赵佑卿)咏白云洞:“杳望白云迷洞口,觅径却随苍鹿走;虚疑堆里卧仙人,石床丹灶尽氨氯。”(明·赵佑卿)宋时少傅苏迟之墓于灵洞栖真寺左。苏迟为文定公苏辙之长子、苏轼(东坡)之侄,官至建炎工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兼知要州,卒赠少傅。其子简为宋少保。苏林为苏迟之孙,卒偕葬于栖真寺后。南宋韩元吉于乾道年间,曾游栖真寺、灵洞,并题名于洞中。元吉字无咎,南宋绍兴年间历南剑州主簿,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封颖川郡公。明代伟大地理学家、旅游家、洞穴探险者徐霞客也曾考察过六洞山。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初十,徐霞客从金华北山进兰溪,经过玲珑岩、白坑、白培岭、水源(漏雪洞)、洪桥,夜宿栖真寺。第二天,他考察了漏斗洞、白云洞、呵呵洞、无底洞、紫霞洞和涌雪洞,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许多生动而科学的材料。

六洞山的玉露洞和涌雪洞,以地下长河和陡坡度的洞穴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兼六洞山的十景之优美,人文景观的众多,招徕了不少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