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淡竹叶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竹叶麦冬(《中国药用植物志》),长竹叶(《江苏植物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
基源:为禾本科淡竹叶属植物淡竹叶的全草。淡竹叶属全世界有3种;中国有2种,入药有2种。
原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历史:《纲目》记载其形态为:“淡竹叶,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该形态与本种基本符合。
形态:多年生,具木质短缩的根头;须根稀疏,其中部可膨大为纺锤形。秆直立,有5~6节,高40~100cm。叶鞘光滑或一边缘具纤毛;叶舌质硬,长约1mm;叶片披针形,长5~20cm,宽2~3cm,基部狭缩成柄状,具明显横脉。圆锥花序长10~25cm,分枝长5~10cm,斜升或开展;小穗长7~12mm(连同短芒),宽1.5~2.5mm,具极短的柄;颖先端钝,通常具5脉,边缘较薄呈膜质,第一颖长3~4.5mm,第二颖长约5mm;第一外稃长6~7mm,宽约3mm,顶具短尖头;内稃较短,其后具长约3mm的小穗轴;不育外稃互相密集包卷,并渐狭小,顶端具长1~2mm的短芒。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18页.图83.1959)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山坡林下或荫湿处。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等地区。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新几内亚也有。
生药栽培:宜温和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肥沃疏松的壤土均可栽植。用分株繁殖,于春、秋季将植株挖起分成若干小丛,按株行距各33cm穴栽。亦可在3~4月进行种子繁殖,按行距25~28cm开浅沟,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撒入沟内,并覆盖一层细土。出苗后注意除草。每年夏、秋季,应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越冬前还可用堆肥撒施,以利翌年生长。
采集:5~7月花未开时采拔全株,清除杂质,切除须根,薄摊晒于7~8成干时,扎成小捆,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余姚、奉化、临海,安徽霍山、歙县、湖南黔阳、邵阳、衡阳,四川温江、邛崃、雅安,湖北孝感,广东清远、从化,江西萍乡、武宁。广西,贵州,福建,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也产。以浙江产量较大,品质亦较佳。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而稍压扁,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枯黄色,有节,断面中空。叶多数皱缩卷曲,广披针形,长5~20cm,宽1~2.5cm,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脉间有横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无,味淡。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化学性质茎叶含芦竹萜(Arundoin),白茅萜(Cylidrin),蒲公英赛醇,无羁萜。根茎含芦竹萜及白茅萜。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有机酸、氨基酸、糖类[1,2]。
参考文献[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3。[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29。
药性性味:甘、淡,寒。 ①《纲目》:“甘,寒。” ②《生草药性备要》:“甜、辛、淡,寒。” ③《新华本草纲要》:“甘,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厥阴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生津,止渴。
主治: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③《握灵本草》:“去胃热。”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癎。” 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痛。”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⑧《新华本草纲要》:“解心中烦渴,口舌生疮,牙龈疼痛,尿路炎症。” ⑨《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使用注意:《本草品汇精要》:“孕妇勿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白茅根、木通、车前草、灯芯草,治膀胱炎、前列腺炎。 ②配玄参、麦冬、木胡蝶,治咽喉肿痛,牙龈肿胀。 ③配仙鹤草、水牛角、白茅根、生地,治过敏性紫癜合并肾炎。 ④配天竺黄、远志、莲心,治神昏谵语。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草药》:“治血尿:淡竹叶、白茅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②《江西草药》:“治热淋:淡竹叶12g,灯芯草9g,海金沙6g。水煎服,每日1剂。” ③湖北中医杂志 1981;(2):“治漆性皮炎:淡竹叶、升麻、牵牛子、知母、玄参、蝉衣各10g,黄连、荆芥、甘草各6g,石膏、连翘各15g,人中黄1g,浮萍少许。水煎服,每日1剂。” ④《用药心得十讲》:“治温热病邪入心而出现神昏、谵语;或心烦、失眠:淡竹叶、郁金、莲子心、连翘、天竺黄、菖蒲、远志。用量视症状、年龄等加减,水煎内服,每日服1剂。” ⑤湖南中医杂志 1991;(4):“治急性溃病性口炎,系心脾积热所致的口疮:淡竹叶、栀子仁、黄芩、连翘、玄参、金银花、生地各9g,甘草、大黄(后下)各3g,芒硝(后下或冲服)2g。水煎温服,分2次服,每日1剂。” ⑥湖南中医杂志 1991;(5):“治漆疮,瘾疹,急性湿疹:淡竹叶15g,苦参、荆芥、蝉蜕、防风各10g,土茯苓20g,甘草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⑦《实用中药手册》:“治慢性咽喉炎,炎喉红肿,时感痒痛或声音嘶哑:淡竹叶、甜叶菊叶,金银花,麦冬,甘草。剂量随加减,代茶泡饮。” ⑧陕西中医 1984;(6):“治痔瘘手术后排尿困难:淡竹叶、桔梗各10g。用开水300ml浸泡后服用。每3小时服1次,小便自解后,改为早晚各服1次,完全畅通后停药。” ⑨黑龙江中医药 1991;(2):“治小儿过敏性紫癜合并肾炎者:淡竹叶、大小蓟、白茅根、生地、丹皮、赤芍、紫草、仙鹤草、槐花、连翘、水牛角、甘草。剂量随证及年龄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胀,尿少色黄,心烦口渴:淡竹叶3~15g。水煎服。” ②江苏医药 1976;(6):“治眼睑麦粒肿:鲜淡竹叶,置酒精灯上烧中部,待有汁渗出,稍停片刻,取汁涂患处,每日1次。”
食疗:淡竹叶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口渴多饮,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或淋痛:淡竹叶30g,煎汤去渣,粳米50g放入淡竹叶药汁中煮粥,加冰糖适量,温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