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蔊菜

概况

异名:葶苈(《植物名实图考》),塘葛菜(《岭南采药录》),江剪头草(上海、江苏)。

基源:为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的全草。

原植物:蔊菜Rorippa indica(L.)Hiem(Sisymbrium indicum L.),又名印度蔊菜(《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葶苈(《台湾植物志》),香荠菜(江苏),大叶香荠菜、野油菜(浙江),野菜子、天菜子(四川),小辣辣(甘肃),青蓝菜(海南)。

历史:蔊菜一名始载于《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亦有收载。但经考证,前者所载似为独行菜属植物,而后者所载则近似碎米荠属植物。唯《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葶苈条下所附之图确为本种。

形态:一或二年生草本,粗壮,高20~50cm;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5~15cm,宽1~2.5cm,顶裂片大,边缘不规则齿状,侧裂片1~3对;茎上部叶宽披针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状抱茎,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萼片4,直立,线黄色或黄绿色,宽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4mm,宽约1rnm;花瓣4,鲜黄色,宽匙形至长倒卵形,长2.5~4mm,宽约1mm,全缘,基部具短而细长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角果线状圆柱形,长1~2cm,宽1~1.5mm,直立或弯曲。种子每室2行,多数,淡褐色,宽椭圆形、近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花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页.图18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30~1450m的路旁、田间、园圃、沟、河边、屋边墙脚及山坡林缘潮湿处。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开花期采收全株,除去泥土,晒干。

药材产于中国华东地区。

鉴别

性状:全草长15~35cm,淡绿色。根长,弯曲,直径1.5~3cm,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纵皱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木部黄色。茎近基部有分枝,淡绿色,有时为紫红色。叶多卷曲,皱缩或已破碎,脱落,完整叶伸展后呈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羽状分裂。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黄色。角果线形,稍弯曲,长1.5~2cm。种子2列。无臭、味淡。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一列扁平长方形细胞,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皮层由7~12列大小不一的类圆形细胞组成,内皮层凯氏点不明显。维管束外韧形,韧皮部外侧有成群的中柱鞘纤维。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37页.图715)

理化:取本品粗粉100g,加水1000ml,煮沸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5ml,加无水乙醇15ml,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少量氯仿溶解,制备成样品液。以蔊菜素氯仿液为对照品液,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乙酸乙酯,展距5cm。展开后用碘蒸气或碘化铋钾试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7版.737页.图717)

化学性质

含蔊菜素(Rorifone)[1]、蔊菜酰胺(Rorifamide)[2]。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26。[2] 中国科学 1974;(1):15。

药性

性味:辛,凉。 ①《本草拾遗》:“味辛,温。”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凉。”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辛。”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凉。”

功效:清热,利尿,活血,通经。

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麻疹不易透发,风湿关节炎,黄疸,水肿,疔肿,经闭,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纲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④《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⑦《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 ⑨《福建中草药》:“疏风透表,理气和胃。”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⑾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镇咳化痰,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主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妇女干血痨经闭、腹胀;风寒牙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蔊菜30g,虎杖12g,地耳草12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慢性气管炎:蔊菜15g,矮茶风15g,桑白皮12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甘草3g,水煎服。” ③《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蔊菜15g,桑叶9g,菊花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小便不利:蔊菜15g,茶叶6g,水冲代茶饮。”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热咳:蔊菜45g,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胃脘痛:干蔊菜30g,水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麻疹不适:鲜蔊菜全草,1~2岁每次30g,2岁以上每次60g。捣汁,调食盐少许,开水冲服。” ⑤《福建中草药》:“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 ⑥《福建中草药》:“治关节风湿痛:鲜蔊菜60g,水煎服。” ⑦《福建中草药》:“治跌打肿痛:鲜蔊菜60~120g,热酒冲服,渣外敷。”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干血痨:每天用蔊菜30g,酌加红糖,水煎服。” ⑨《贵阳民间药草》:“治疔疮、痈肿:蔊菜适量,捣烂敷患处。” ⑩《贵阳民间药草》:“治漆疮:鲜蔊菜适量,捣汁外搽。”

食疗:《贵阳民间药草》:“治头目眩晕:蔊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