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you youji chengyinshuo
[外文]:organic theory of petroleum origin
石油成因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石油是在地质时期中生物死亡后,有机物分解而形成的。
石油有机成因假说的主要依据是:
(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见石油)。生物有机质普遍具有这种旋光性,而无机质则普遍不具有这种旋光性。
(2)现代沉积物及古代沉积物中都含有构成石油的各种烃类化合物(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构成的有机化合物,也称碳氢化合物)。而且,所有活的有机体都含有烃类。此外,还在石油中相继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
(3)实验表明,组成动植物机体的组分,在适当条件下,可不同程度地生成烃类化合物。
(4)在介壳化石、碳酸盐岩晶洞及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等封闭空间中含有石油。显然,这些石油只能起源于这些沉积物中有机质本身。
(5)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区,这些沉积岩中都存在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而且,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与有机成因矿产煤及油页岩的分布,不仅在地质时代上相互有关,而且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呈明显的相变关系。
基于上述事实,一些学者提出了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生物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的。最早的石油有机成因说,是1763年俄国化学家М.В.罗蒙诺索夫提出的蒸馏说,认为石油是煤在地热作用下干馏产生的。煤是公认的有机成因的矿产。石油有机成因说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20世纪40~50年代,石油勘探的实践表明,某些地区的油气田并不与煤共生,罗蒙诺索夫假说对这些油气田中的石油成因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人们在承认石油有机成因假说的前提下,着重研究沉积岩中分散存在的有机质,逐步形成了石油是由沉积岩石中分散有机质生成的思想,进而对分散有机质生成石油的转化条件及成油环境等进行了研究。50年代初期,美国的P.V.史密斯和其他学者先后提出了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除了现代沉积物中烃类是生物体中烃类选择性富集的结果外,石油主要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生成的烃类汇聚而成的。这些就是早期成油说的主要观点。基于现代沉积物中和成岩早期所生成的烃类组分与石油组分有显著差别。60年代,一些学者如美国的P.H.埃布尔森等提出了石油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见干酪根成油说)。60年代后期以后,法国的B.P.蒂索和其他学者,不仅证实了干酪根生成石油的可能性,而且确定大量生油的时期是在成岩作用晚期,从而为石油有机成因说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参考书目
-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