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雀(学名:Remiz consobrinus,英文名:Chinese Penduline Tit)是攀雀科攀雀属的鸟类,又叫做中华攀雀,俗名洋红儿。攀雀是攀禽,是筑巢能手,其巢穴相当精致。雄鸟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顶冠灰,脸罩黑,背棕色,尾凹形。分布于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部。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捕获猎物的方式和一般的山雀相同。注:有时作为攀雀(Eurasian Penduline Tit)R. pendulin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1994)。注意请勿将具有黑色贯眼纹的攀雀雄鸟与伯劳(具鹰钩嘴)混淆。
中文学名:攀雀
拉丁学名:Remiz consobrinus
英文俗名:Chinese Penduline Tit
命名作者:Swinhoe, 187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攀雀科(Remizidae)
中文属名:攀雀属(Remiz)
繁殖区:古北界 : n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中华攀雀:形态特征图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
雄鸟顶冠灰,脸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鸟及幼鸟似雄鸟但色暗,脸罩略呈深色。
虹膜-深褐;嘴-灰黑;脚-蓝灰。
叫声描述:高调、柔细而动人的哨音tsee;较圆润的piu及一连串快速的siu声。鸣声似雀鸟,"tea-cher"的主调接si-si-tiu副歌。
地理分布攀雀: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据悉在中国北方并不罕见,但冬季在中国东部、日本及南至香港则越来越常见。
生活习性冬季成群,特喜芦苇地栖息环境。
生长繁殖攀雀雌鸟育雏攀雀雏鸟攀雀雄鸟育雏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雄性攀雀异常的兴奋,高唱着“爱情进行曲”往返,每一次衔着一嘴的毛来到巢枝,围绕着枝子转圈,将嘴中含着的羊毛裹缠在枝子上。攀雀是攀禽,自有高超的攀缘技巧,它将这项表演性的技巧的实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在自己的筑巢时应用得娴熟快捷,像杂技或者体操表演,眨眼功夫它就在枝子上转了好几圈子将衔来的羊毛紧紧地缠裹在树枝上,而后在缠绕的粗粗的两根树杈间依稀拉起丝丝缕缕的纤维,然后继续在树枝上“翻单杠”缠绕,两根树枝间丝丝缕缕的纤维慢慢扩展为一条“钢索”。巢织成后就像一个小箩筐。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孵化期不详。雏鸟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攀雀的窝外观像个“靴子”,一般高挂在树的枝头掩蔽在浓荫之中。攀雀在整个筑巢过程中不断地用脚爪摁住羊毛绒絮,用嘴将其拉伸延长成长形的纤维……攀雀将羊毛拉长的纤维反复缠绕在树枝上固定整个巢,也将羊毛拉长的纤维反复缠绕在巢壁的外面,包裹里面的柳絮、花序以及羊毛。攀雀搜集众多的柳絮、花序以及羊毛增加巢壁的厚度,不光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增加巢的重量,不然的话稍许的风就会把巢吹得上下翻飞,住在里面的雏鸟每天都会在里面不停地翻跟头,攀雀的巢也有点像我们被子的棉胎:外面密密的线网包裹着厚实的棉花。
保护现状攀雀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