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unshilun
[外文]:lok╣yata
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音译“路迦耶多”或“路迦耶陀”;意译“顺世论”或“世间行”,即“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也称“斫婆迦”。创始人斫婆迦传说是古代圣者毗诃跋提的弟子。汉译佛经中常常提到的《路伽耶陀经》,据说是该派的经典,因其阐述的理论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的理论针锋相对,可能已被婆罗门僧侣所焚毁。顺世论的学说,现在只是零星片断地散见于敌对派别对它的批判资料中。例如,在商羯罗的《各派学说概要》(旧译《摄一切悉檀》)、摩陀婆的《哲学体系纲要》(旧译《摄一切见论》)、克里希那·弥尸罗的《智月的兴起》、贾耶拉希·帕得的《颠真狮》,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经典中,都有关于顺世论的记载。在中国,大约有数十种古代汉译佛经记载有该派的哲学思想,如《长阿含·沙门果经》、《寂志果经》、《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长阿含·弊宿经》等。
顺世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地、水、风、火四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本身虽然不具有意识,但人的意识是由四种元素以特殊的方式结合成的肉体所产生的,正如酿酒用的稻米和其他原料本身并不具有酒性,一旦按某种特殊方法混合在一起则产生酒性。该派认为肉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人死之后元素则分解,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风还归风身,诸根归入虚空,肉体经过焚化只余下白色骨灰;随着肉体的灭亡,意识也同时消失,没有永恒的、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顺世论不承认有超自然的实体或神的存在,主张宇宙万物均“自然而有,非从因生”,“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不由因。于造世间,无自在者”。他们否认有他世和来世,认为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因此不存在轮回和因果报应,也不需要种种祭祀和礼仪,解脱就是死亡。所谓火祭、三种吠陀、三股锡仗和涂灰(祭司的标志)只不过是缺乏理智和能力的人们一种谋生的手段。它以反对的论据提出质问:“如果祭祀杀的牺牲能升天,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父亲杀死去祭祀?如果行祭祀就能让死者吃饱,为什么旅行还要带干粮?如果在地上祭祀就能使食物达到天上,为什么不能在地上把食物交给屋顶上的人?”顺世论哲学家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坚决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他们提出无论是婆罗门还是旃陀罗(不可接触者)血管中流的血液都是红色的。“婆罗门者从胎而有,旃陀罗种亦复如是,而言殊胜,是事不可。婆罗门死人所畏恶,旃陀罗终亦无欲见。若言贵贱而有相异,何故生死而无差别。”在伦理观方面,顺世论哲学提倡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反对苦行和一切虚伪的道德,认为智者不应该为了解脱而受苦,只有傻瓜才用忏悔、绝食等办法使得自己形容枯槁;人生既有快乐又有痛苦,不能因害怕痛苦而把快乐一起抛弃,这正象不能因稻谷有壳而把稻米也一起丢掉一样。顺世论还反对封建的贞操观,认为所谓女子的贞操和其他的训诫都是为束缚妇女而制订的,主张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享乐。这种观点曾遭到其他哲学派别的一致攻击。关于顺世论的认识论,目前研究者还有争论:有的认为顺世论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否认推理也是认识的可靠依据,从而把顺世论归结为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有的认为顺世论并不否认推理,他们只承认那些人们实际生活中所经验的东西的推理是可靠的,不承认超越经验范围的,如灵魂、天神、来世等等推理的可靠性。
顺世论伴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它在中国尤其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思想战线的斗争中,曾发生过一定影响。中国数十种汉译佛经曾以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顺世论的名称含义、活动的时代背景和情况、它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及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梗概,并记述了佛教和顺世论诘难的问题以及中国僧侣和顺世派在印度和中国的交往情况。这些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印度顺世论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