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址—城墙残迹
城阳城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苏楼村西,为东周时期楚城遗址,时代距今已2700余年。城阳城筑于春秋前期,为楚武王破申时所筑;战国末期,秦破楚国郢都,楚顷襄王将楚国政治、军事中心北迁至此,故城阳城又有“楚王城”之称。城阳城址依山傍水,地势西高东低,平面呈方形,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城址包括内城、外城、太子城、楚墓群等。2001年6月,城阳城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城位于外城西南隅,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东西南北四面城垣分别长500米、325米、524米和530米,周长合计1879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内城的东南隅、西北隅紧连着城墙处,有堆积较高的土堆,高3至5米不等,可能为昔日观察敌情的角楼。
外城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除东、北两面城墙为另行构筑外,西、南二墙均在内城基础上延伸而成。西墙在内城西垣的北端向北延伸422米,南墙在内城北垣的东端向东延伸406米。外城周长合计3587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
外城东、北、西三面以河为势,南墙向东延伸1000米至淮河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太子城地处外城东北角,面积约4万平方米。
城区南400米的高岗上是著名的楚墓群。1957年和1958年,在遗址西南角约500米处的山坡上,发现两座大型木椁墓,分别为一、二号战国楚墓。据考证,该墓主人是楚司马畈和夫人的墓葬。
两墓共出土文物1400多件,包括兵器、车马用器、书写工具和成组的乐器、竹简及丰富的生活用器等。其中,一号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最为著名。
青铜编钟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人惊奇的是,编钟上没有一丝铜绿和锈痕,敲起来如同千年前一样清脆悦耳。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所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此套编钟演奏的。
墓中出土的彩绘木器漆达250余件,用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构成各种图案,体现了战国时期画技的高超。其中,二号墓出土的彩绘凤虎鼓座,两只连尾凤鸟立于相背的连尾伏虎座上,以灰漆绘出羽毛等纹饰,造型异常精美。
二号墓还出土有彩绘铜镜,镜背面有彩漆,绘制精巧生动。一镜为扁钮,镜背的朱地上绘黑、银辉、黄三色盘结在一起的虺纹。二镜的镜背有阴弦纹两周,并以朱色绘对称云纹。
另外,墓中还出土了毛笔,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笔类实物,比传说的“蒙恬造笔”还要早几百年。
除墓葬出土文物外,城阳城遗址内及其周围区域出土文物也很丰富。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大量古铜器、碎金块、蚁鼻钱、车马饰和兵器等出土,当地人们把出土地点形象的命名为“饮马塘”“跑马岭”“晒金场”等。
城阳城址是我国现有六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在楚文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