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拷问史,在众多关于拷问器具的记载当中,以人体形状为模型制作的器具最多。这种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对开的两扇门,门里面装置有尖锐的钉子,一关上门,里面的人就会体会到铁钉刺穿身体的疼痛。在这类刑具中最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纽伦堡铁处女”,其原物已在1944年的空袭中被毁。
由于史书中对该种装置的使用情况记载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难判断这种刑具的存在是传说还是事实。因为关于拷问的史料文献都是以19世纪的研究为基础,而当时的研究受浪漫主义思想和民间传闻的影响较深。而有关“铁处女”使用的记载很少,从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该装置起,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当天,法官把受刑者关入“铁处女”中,门只是“稍稍”地关了一下:“钉子尖锐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体,先是手腕,然后是脚等其他几个地方,接着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来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虽然很疼,但还不至于立刻要了犯人的命。这期间那男子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显然他非常痛苦,就这样连续哀号了两天他才死去。”1、根据这篇文章的记载,恐怕当时的“铁处女”内侧各个地方都装有铁钉,靠改变钉刺的不同部位进行拷问,而且铁钉还是可以活动的,尤其是会引起剧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处的铁钉是可活动的,执行人故意把这些地方的铁钉稍稍向外拔了一点,这样可以延长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纪后,纽伦堡逐渐取消了审讯时实行拷问制度的习惯,在1784年出版的旅游指南中,明确记载有“‘铁处女’这一可憎的、令人战栗的拷问器具,成为了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的古董”2、的字样。虽然该书把时代弄错了将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尔巴罗萨时代比中世纪还要久远),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铁处女”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了。不过就在该书出版的时代,1788年在纽伦堡同样延续着其他变相的拷问制度。应该说1788年的确是个划时代的年份,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已经达到了最高潮;法国大革命也已经酝酿成熟;英国工业革命亦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新大陆美国也确立了共和制的国家。但就在这样的时代里,同样存在着游街示众、肢解、车轮刑、割舌、断手等残酷的刑罚。而且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各种残酷刑罚,在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广大欧洲地区成为了法定的刑法,这种陋习一直延续到拿破仑时代之后。其中最为严厉的地方有奥地利和德国交界处的拜恩州(现德国的西南部)、除了托斯卡纳(译者注:义大利中部丘陵地带,主要城市有佛罗伦斯、比萨等)地区的卢卡和巴马(义大利中部城市)之外的义大利全土,当然不用说西班牙也要算上一个了。
由于该刑具是在纽伦堡制作的,且其原型被雕刻成一张少女的脸,因而被叫做“纽伦堡铁处女”。这样的一口活棺材居然被称作处女,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据推测这也是当权者的狡猾之处,他们利用动听的名字(铁处女)和可亲的外观(少女的脸庞),企图给人一种好的印象,来掩饰人们对该刑具的恐慌。
总而言之,该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基本特征也充分显示了其非人道的特点。
第一,这种桶棺的内部,在相当于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开有小孔,从这些小孔向里面钉入长钉可以把受刑者的身体打通。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制作时还特地避开了受刑者的要害之处,由于该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内完全是被铁钉悬挂起来的。
第二,桶棺内的空间极其狭农作物,这会不断地带给受刑者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第三,这种刑具虽然前后都开有左右对开的门,但即使把所有的门都打开,受刑者也跑不掉。
最后,该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如果不开门的话,在外面是听不到受刑者的声和惨叫声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门打开一次的话,再关上时,铁针还会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样的伤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够减轻临死前的痛苦。
从这一器具的构造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刑具制造中已经加入了机械构造的要素,而且该刑具还可以分别作为拷问和执行死刑的器具使用,不过实际使用时,能够进去之后而不死的人可能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