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有甘草的处方(二百七十)

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甘;平,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小编整理出含有甘草的处方共1747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6141~16200共60个。

处方1、牛黄膏

处方蛤粉(研飞)6千克 牙消(枯,研)朱砂(研,飞)各300克 人参750克 雄黄(研,飞)2.25千克 龙脑(研)120克 甘草(爁)1.5千克 金箔 银箔各200片(为衣)牛黄60克(别研)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54克作20丸,以金箔、银箔为衣。

功能主治凉膈镇心,化痰止嗽。治小儿痰热内蕴,神昏惊痫,咳喘痰多。

用法用量每岁儿服1丸,食后用薄荷温水化下。

备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牛黄丸。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处方2、门冬饮子

处方麦门冬 人参 知母各3克 生地2.4克 茯神2.1克 五味子 瓜萎仁 葛根各1.5克 甘草0.9克 竹叶7片

功能主治治心移热于肺,膈消胸满,心烦,津燥引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3、山甲内消散

处方当归梢 甘草节 大黄各9克 穿山甲(炒)3大片 僵蚕 黑牵牛各3克 土木鳖3个

功能主治治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痃等症初起未成脓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酒各250毫升,煎取400毫升,空腹时服,滓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当吃稀粥淡味饮食为妙。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4、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处方麻黄(去节)7克(汤泡)甘草14克(炙)薏苡仁7克 杏仁3克(去皮、尖,炒)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解表祛湿。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煮至180毫升,去滓韫服。有微汗,避风。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5、补宫汤

处方当归 白芍 川芎 熟地 熟艾 陈皮 白术 甘草 阿胶 地榆

功能主治主妇人月水淋漓,日久不断,腹不作痛;兼治血淋、白浊。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处方6、六一散

处方滑石(白腻者,研细,水飞,晒干再研)90克 冰片0.9克(后和研匀)甘草(取头末,研极细)9克

制法上将滑石、甘草末研匀,然后加冰片研匀。

功能主治治痘疹热毒太盛,红紫黑陷,狂言引饮者。

用法用量用败毒散调下;春、秋各用灯草煎汤候冷调服;夏月新汲泉水调服。三至五岁服3克,十岁服6克。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处方7、和营止痛汤

处方赤芍 归尾 川芎 苏木 陈皮 乳香 桃仁 续断 乌药 没药 木通 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治跌扑伤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河水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处方8、八味汤

处方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60克 橘红 茯苓 附子 缩砂仁各30克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泄泻,不思饮食,水谷不化者。

用法用量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30毫升,空腹时热服。

摘录《易简方》

处方9、截疟常山饮

别名常山饮(《古今医统》卷三十七引《医学集成》)。

处方穿山甲(炮)草果 知母 槟榔 乌梅 甘草(炙)常山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疟疾。

用法用量用水、酒共250毫升,煎至130毫升,露一宿,临发时早服,得吐为顺。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处方10、建脾丸

处方钟乳粉 赤石脂(煅)各45克 枯矾 干姜(炮)苁蓉(酒浸)石斛(酒浸)五味子 桂心 泽泻 桑寄生 远志(去心,炒)人参 柏子仁 当归 酸石榴皮 龙骨(煅)天雄(炮,去皮、脐)牡蛎粉 白头翁(去苗)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处方11、麻黄升麻汤

处方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 当归3.5克 知母2.5克 黄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药2克 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 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 干姜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12、麻黄杏仁饮

处方麻黄 桔梗 前胡 黄芩 陈皮 半夏各3克 杏仁 细辛各2.4克 防风2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脉浮紧。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四

处方13、三白汤

处方白芍 白术 白茯苓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虚烦或泄、或渴。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医学人门》卷四

处方14、钓藤饮

处方钓藤勾 茯神 茯苓 川芎 当归 木香 甘草 白芍药各3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小儿脏冷作痛,夜啼不歇。

用法用量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略煎服。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症,去木香,加朱砂末3克研和,每服3克,木通汤调下,或锉散煎服亦可,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

摘录《婴童百问》卷三

处方15、推广干葛汤

处方干葛 山栀 豆豉 枳实 甘草各9克

功能主治治酒疸,身发热,口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16、岗稔止带汤

处方菟丝子25克,何首乌20克,白术15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

功能主治健脾固肾,收敛止带。主脾肾虚损,湿浊下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次。

摘录罗元恺方

处方17、养中煎

处方人参3~9克 山药(炒)6克 白扁豆(炒)6~9克 炙甘草3克 茯苓6克 干姜(炒黄)3~6克

功能主治温中益气。治中气虚寒。恶心呕吐或便溏泄泻。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嗳腐气滞者,加陈皮3克或砂仁1.2克;胃中空虚觉馁者,加热地9~15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8、防已汤

处方防己 茯苓 白术 桂心 生姜各12克 乌头7枚(去皮,熬令黑)人参6克 甘草9克

制法上八味药,叹咀。

功能主治主治历节风,四肢疼痛,如锤煅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苦酒200毫升,水2升,煮取740毫升,每服160毫升,日三夜一。服后当觉燥热麻痹,神识微觉昏沉;若不觉,再服,以觉乃止。

备注方中乌头为大毒之晶,原方中云: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临床应用时须严格掌握用量和药后反应,以防中毒。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19、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黄芪60克,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枣10克,威灵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生姜10克,羌活12克。

功能主治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主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胡国栋方

处方20、麻桂饮

处方官桂3~6克 当归9~12克 炙甘草3克 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麻黄6~9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疫,阴暑疟疾,阴寒气胜而邪不能散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7片;煎至240毫升,去浮沫,不拘时服。服药后,不必厚盖,但取津津微汗透彻为度。阴气不足者,加熟地黄9~15克,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6~9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21、开怀散

处方青皮(去瓤)陈皮 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三棱(醋炒)莪术(醋炒)香附 槟榔 草豆蔻(倍用)柴胡(倍用)红花 枳实(曲炒)甘草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心下积块,胸脘痞闷,或发热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口干,加干葛。

摘录《古今医鉴》卷六

处方22、熟干地黄丸

别名滋阴地黄丸(《东垣试效方》卷五)。

处方人参6克 炙甘草 天门冬(汤洗,去心)地骨皮、五味子 枳壳(炒)黄连各9克 当归身(酒洗,焙干)黄芩各15克 生地黄(酒洗)23克 柴胡24克 熟干地黄30克

制法上药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血凉血。治血弱阴虚,心火上攻,瞳子散大,视物则花,偏头肿闷。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食后用茶汤送下,一日二次。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23、上清丸

处方薄荷叶90克 硼砂15克 天花粉30克夭竺黄15克 风化消 百药煎 防风 孩儿茶各30克 桔梗21克 甘草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口舌痛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1丸,噙口中,徐徐化下。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处方24、加减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苍术(米泔浸)4.5克 陈皮(去白)6克 厚朴(姜汁炒)2.4克 藿香9克 半夏(姜汁炒)6克 枳实(麸炒)6克 白术(去芦)4.5克 白茯苓(去皮)9克 白豆蔻(去壳)2.4克 甘草2.4克 黄连(土炒)1.8克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25、半夏茯苓汤

处方半夏12克 茯苓 干地黄各6克 橘皮 人参 芍药 旋复花 芎藭 桔梗 甘草各9克 细辛3克 生姜12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益气养血。主妊娠气血两虚,痰饮内停,胃气不和,致患恶阻,肢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处方26、桔梗饮子

处方桔梗(炒),甘草(炒)黄耆(炒)人参 麦冬各3克 青皮0.9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心,润肺止咳。治妇人劳瘵,心气不足,懈倦,溢血,或喘嗽痰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处方27、加减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15克 麦门冬 干姜 白茯苓 牡丹皮 南木香 苦梗各9克 甘草10.5克 当归15克 北细辛4.5克 防风 官桂各0.3克 半夏21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每服12克,加姜1片、枣1枚,水煎,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28、连翘饮

别名连翘散(《斑论萃英》)、防风散(《普济方》卷三六九)、上清连翘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处方连翘 防风 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治小儿风热感冒;诸疮肿毒,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二十

处方29、参术散

别名参术汤(《类证治裁》卷六)。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炒)干姜(炮)白豆蔻仁 缩砂仁 丁香 橘皮 甘草(略炒)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主气虚及虚弱人髀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姜3片,煎取药汁,调炒过真蚌粉6克内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四

处方30、天麻退翳散

处方当归30克(好酒浸,焙干)熟地黄30克(酒浸,焙干)川芎45克 赤芍药75克(热水泡)白僵蚕30克(热水泡过,洗去丝,姜汁炒)蝉蜕50个(水泡,洗,去头、足)羌活 防风 荆芥 木贼各30克(去根、节)石决明30克(烧过存性)白蒺藜45克 白芷45克 甘草21克 麦门冬60克 黄芩 尾羊角 天麻(炒存性)厚枳壳(炒)蔓荆子各30克(打少碎)菊花30克 密蒙花21克

功能主治治垂帘翳障,昏暗不明。

用法用量共二十一味,每服莲子3个,灯心7根,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食后温服。眼红,加黄连。

摘录《银海精微》卷下

处方31、牛黄膏

处方雄黄小枣大(用独茎萝卜根水并醋共350毫升煮尽)甘草末 甜消各9克 朱砂1.5克 龙脑3克 寒水石(研细)15克

制法上药同研匀,蜜和为剂。

功能主治清热镇惊,治小儿惊热。

用法用量每次半皂子大,食后用薄荷汤温化下。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32、加减一阴煎

处方生地 芍药 麦冬各6克 熟地9~15克 炙甘草1.5~2.1克 知母 地骨皮各3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较一阴煎证而火更甚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去津温服。如躁烦热甚便结者,加石膏6~9克;如小水热涩者,加栀子3~6克;如火浮于上者,加泽泻3~6克,或黄芩3克;如血燥血少者,加当归3~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33、养脏汤

处方木香 白芍药各3克 诃子肉9克 人参 白术 当归各9克 甘草(炙)肉桂各12克 罂粟壳(去筋蔓,蜜炙)30克

功能主治治寒热失调,久痢久泻,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上药锉碎。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六

处方34、牡丹皮汤

处方丹皮6克 赤芍3克 木通3克 萆薢6克 花粉6克 瞿麦6克 泽泻4.5克 车前6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治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溲混浊作痛。

用法用量用苡仁60克,煎汤代水,再入上药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一

处方35、白术散

处方山药 桔梗 茯苓(去皮)甘草 白芷 陈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90克 白术120克 干姜(炮)60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涕唾稠粘,痰嗽壅滞;或风湿外侵,憎寒发热,骨节疼痛;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肢体倦怠,潮热盗汗,脾胃虚损,面色萎黄,饮食不美,口吐酸水,脏腑滑泄,腹内虚鸣,反胃吐逆,心腹绞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木瓜干1片,紫苏3叶,煎取100毫升.空腹时服。若吐泻,加白梅煎;气喘,加桑白皮、杏仁煎;伤寒劳复,加薄荷;膈气,加木通、麝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36、散偏汤

处方白芍15克 川芎30克 郁李仁3克 柴胡3克 白芥子9克 香附6克 甘草3克 白芷1.5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遂致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痛时轻时重,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二

处方37、解肌透痧汤

处方荆芥穗4.5克 净蝉衣2.4克 嫩射干3克 生甘草1.5克 粉葛根6克 熟牛蒡6克 轻马勃2.4克 苦桔梗3克 前胡4.5克 连翘壳6克 炙僵蚕9克 淡豆豉9克 鲜竹茹6克 紫背浮萍9克

功能主治解肌透痧,宜肺利咽。治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妨于咽饮,遍体酸痛,烦闷呕恶。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呕恶甚,苔白腻,加玉枢丹1.2克冲服。

摘录《喉痧症治概要》

处方38、麻黄汤

处方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风 羌活

功能主治辛温发汗,祛风解表,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39、通经甘露丸

处方当归240克 丹皮120克 枳壳60克 陈皮60克 灵脂90克 砂仁60克 熟地120克 生地120克 元胡120克(炙)熟军240克 赤芍90克 青皮90克 香附750克(炙)炮姜60克 桂心60克 三棱240克 莪术240克 甘草60克 藏红花6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醋1.5千克,苏木120克,煮取汁,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消症。治妇人月经不通,或有症瘕癖块,少腹胀痛,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40、补肾固冲汤

处方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烊化)12克,党参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益肾安胎。主脾肾两虚。(习惯性流产)

用法用量水煎服,于流产危险期开始服,直到渡过危险期。

摘录《中国医药学报》

处方41、山茵陈汤

处方山茵陈叶 泽泻 瓜蒌根 猪苓 生甘草生地黄

功能主治治婴儿初生眼闭。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其母食后服。凡服一二剂,且捏去旧乳,第三服后即令儿吸吮。

摘录《冯氏锦囊》卷三

处方42、导赤散

别名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处方生地黄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上药同为末。

功能主治清心凉血,利水通淋。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现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8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43、清肺饮

处方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天花粉 玄参 薄荷 甘草

功能主治治热结上焦,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右寸洪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44、清音丸

处方诃子肉300克 川贝母600克 甘草600克 百药煎600克 乌梅肉300克 花粉300克 葛根600克 茯苓300克

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生津止渴。治肺热火盛,咽喉不利,舌干口燥,失音声哑。

用法用量每服2丸,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或噙化。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45、熟干地黄散

处方熟干地黄 伏龙肝 黄耆 赤石脂各30克 阿胶 甘草 白术 艾叶(炒)川芎 人参各15克 当归7.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产后崩中,头目眩晕,神思昏迷,四肢烦乱,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

处方46、大建中汤

别名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47、清神散

处方荆芥穗 川芎 香附子 防风各30克 泽泻 甘草 石膏 蒺藜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头目不清,精神昏愤。

用法用量每服3克,茶调下,不以时。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处方48、清神散

处方干菊花 白僵蚕(炒,去丝、嘴)各30克 荆芥穗 羌活 木通 川芎 防风各15克 木香6克 甘草 石菖蒲各9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祛风痰,清头目,开耳窍。治风痰阻遏清阳,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用法用量每服9克,食后及临卧时服,茶清调下。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

处方49、地龙散

处方肉桂 地龙各1.2克 黄柏 甘草各3克 羌活6克 苏木1.8克 麻黄1.5克 桃仁6个 当归梢0.3克 独活3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跌打损伤,瘀血停聚,腰、脊、胫、媏、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25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50、牛黄膏

处方牛黄7.5克 朱砂 郁金 牡丹皮各9克 脑子 甘草各3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治妇人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用法用量新水化下。

备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牛黄丸。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51、无比丸

别名紫河车丸(《医学正传》卷三)。

处方紫河车1具(初生者佳,或无病壮年妇人者亦可,米醋浸一宿,焙干用)草龙胆 甘草(炙)各6克 鳖甲(酥炙)15克 桔梗 胡黄连 大黄(酒拌湿,蒸)苦参 黄柏 知母(去毛)秋石 贝母(去心)各7.5克 犀角屑 蓬莪术 消石各4.5克 败鼓皮心(米醋炙黄)7.5克 辰砂30克(另研)

制法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劳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温酒送下,胁热食前、膈热食后服。

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处方52、蓬莪术散

处方香附90克 当归(酒洗)赤芍 熟地 蓬术 元胡 白术(土炒)枳壳 黄芩 青皮各45克 川芎 三棱 砂仁(妙)干漆各60克 红花 甘草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气禀虚弱,经断太早,瘀血来散,腹中常有块痛,头晕眼花,饮食少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酒调下。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处方53、秦艽升麻汤

处方升麻 干葛 甘草(炙)芍药 人参各15克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益气扶正。治老年中风。风寒客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

用法用量每30克,连须葱白2根同煎。

摘录《卫生宝鉴》卷八

处方54、泽泻汤

处方泽泻 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决明子(微炒)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甘草(炙)枳实(去瓤,麸炒)芍药各30克 栀子仁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黄柏(去粗皮)细辛(去苗叶)白术各15克 柴胡(去苗)120克 桑根白皮(锉,炙)60克 青葙子30克

制法上药十八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肝热目赤,视物不清,积年青盲,视不见物。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去滓,入芒消1克,食后、临卧温服,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处方55、香连化滞丸

处方木香 黄连各60克 青皮(炒)陈皮 厚朴(炙)枳实(炒)黄芩各75克 当归 白芍各150克 滑石 甘草 槟榔各60克

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消积导滞。治妊娠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妇科玉尺》卷二

处方56、全蝎散

处方全蝎(去毒,炒)僵蚕(直者。炒)甘草 赤芍药 桂枝(不见火)麻黄(去节)川芎 黄芩(去心)各9克 天麻18克 大天南星(汤浸七次,去皮、脐,切,焙)9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眼喁斜,言语不正,手足偏废不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量儿大小与之,温服,每日三至四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57、门冬饮

处方麦门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黄 茯神各2.4克 人参 天花粉 葛根各3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唆咀。

功能主治治老弱之人大渴。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杏苑生春》卷五引易老

处方58、鸡苏散

处方甘草(炙)30克 桂府腻白滑石180克 薄荷叶(末)7.5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泻痢热疟,霍乱吐泻,酒食中毒,石淋;产后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饮者,新汲水调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十

处方59、生肌玉红膏

处方白芷15克 甘草36克 归身60克 瓜儿血竭 轻粉各12克 白占60克 紫草6克 麻油500克

制法先用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勺内慢火熬至微枯色,用细绢滤清,将油复入勺内煎滚,下整血竭使化尽,次下白占,微火化开。先用茶盅4枚,预顿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人盅内,候片时,下研极细轻粉,每盅内投和3克,搅匀,候一昼夜取起。

功能主治活血祛腐,解毒生肌。治痈疽、发背等疮,溃烂流脓,以及疔疮、疔根脱出需长肉收口者。

用法用量用时先用甘草煎汤,甚者用猪蹄1只,先水煎至软,去蹄及浮油,温洗患处,软绢挹净,挑膏于掌中,撩化,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兼服大补脾胃暖药。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处方60、黄连地黄汤

处方黄连(去须)生地黄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川当归 人参(去芦)干葛 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生津止渴。治阴虚火旺之消渴。

用法用量上药锉为一剂,加生姜1片,大枣1枚,竹叶10片,用水600毫升煎,去滓温服。上焦消渴,加山栀、桔梗;中焦消渴,加黄芩;头眩渴不止,加石膏;下焦消渴,加黄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噙化咽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