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泥鳅生态养殖

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泥鳅可以池塘生态养殖,与其它鱼类混养或藕田养殖泥鳅皆可。

池塘生态养殖

一、养殖环境

养殖场应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周围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养殖池。

养殖池采用水泥池、土池均可,单池面积1-5亩,不宜过大,东西走向,便于池塘采光,池塘深1米左右,每个池塘要有单独的进出水口,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或20目左右的尼龙筛绢围住,以免泥鳅逃逸。

若用水泥池养殖泥鳅,新建水泥池塘在进水前一定要浸泡1个月以上或进行脱碱处理,池塘底部要铺有15~ 20厘米 的壤土;土池土质以壤土为佳,渗水严重的区域要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防渗布防渗,防渗布上层铺 20厘米 左右的壤土;另一种方法是池底用三合土夯实。养殖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二、 鳅种选择和放养

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除用鳃呼吸外也能用肠呼吸,因此,泥鳅耐低氧能力很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可放3~5厘米鳅种50~80尾,如有流水条件的可以高于常规放养密度的1~2倍。 在1个池中放养的鳅种规格最好差距不大,避免抢食拉大差距,影响商品鳅规格整齐性。泥鳅鳅种选择以黄板鳅为好,青鳅次之,放养苗种应选择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鳅种在放养前用浓度为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食盐溶液浸洗鱼体10~1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三、池塘管理

1、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因此每年的4~10月份是泥鳅的生长旺盛期,应加强管理,这期间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细”,即勤巡塘、勤管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饵料投喂。泥鳅喜夜间觅食,食性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养殖水域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人工饲养可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投喂饵料按照“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3、 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水白菜或在水面上种植竹叶菜进行遮阳。如果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把泥鳅和其他鱼类一起混养,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