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斯威士兰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 邻莫桑比克和南非。 面积17363平方公里。人口64.9万(1984)。共分6个行政区,首都姆巴巴内。

自然条件

地处南非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低降,形成3个高原面。西部高草原是德拉肯斯陡崖的一部分,由一系列花岗岩和石英岩山地组成,海拔1050~1200米,石棉、铁、锡和金储量丰富;植被以矮小粗糙的草类为主,是冬季放牧绵羊的好牧场,但不适于放牧牛群;土层瘠薄,一般不宜农耕,种有大面积松树和桉树。中部中草原是波状起伏的丘陵,海拔550~600米,植被以高草和灌丛稀树草原为主,可放养牛群。东部低草原海拔150~300米,地势平坦,略有起伏,偶散有孤丘,煤储量丰富;植被为阔叶稀树草原和灌丛草原,利于放牧;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生长良好。东部边界卢邦博山脉,海拔450~825米,自然景观与中草原相似。全境属亚热带气候,最热月(1~2月)温度为15~20℃,最冷月(6月)为6~19℃。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高草原800~1800毫米,中草原600~700毫米,低草原400~700毫米。雨量季节分配悬殊,夏雨冬干,最干旱的6月仅20毫米,最湿润的1月达254毫米。河网较密集,主要河流有因科马蒂河和乌苏图河,兼灌溉和发电之利。

图居民和发展简史

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7人。一半人口集中分布在中草原,尤集中于曼齐尼及其周围农村,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200人以上。居民中90%为班图语系的斯威士人,6%为祖鲁人和聪加人,2%为欧洲人。60%居民信奉基督教,余信奉原始宗教。民间通用祖鲁语,官方语言为英语。19世纪中叶起,成为英、荷殖民者的争夺对象。1907年沦为英国“保护地”,1968年9月6日宣告独立,名斯威士兰王国。是英联邦和南非关税同盟的成员国。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农产品占出口总值60%。全国耕地面积18.9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11%,主要分布在中草原和低草原地带。粮食作物以自给性小农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其面积占小农耕地总面积78%,其余有稻谷、高粱、小麦等。经济作物以商品性农场生产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土地肥沃地区,由白人移民经营,采用现化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生产水平较高。农场周围是斯威士人传统的自给经济贫困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柑橘和棉花。1981年产甘蔗325万吨、柑橘 4万吨、皮棉1.1万吨。大本德为甘蔗主要产区,低草原南部为棉花主要产区。因科马蒂河和恩格瓦武马河两岸为柑橘主要产区。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72%,主要饲养牛、山羊、绵羊和家禽。1981年有牛67万头、山羊26万只、绵羊 2万只。中草原和低草原的斯威士人居住区为主要畜牧区。森林占全国土地面积 6.9%,主要分布在高草原区。大部为人工林,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生产国之一。年产造纸用材10万吨以上,远销30多个国家与地区。

工业以制糖、纸浆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制糖业主要分布在马尔肯斯和姆赫卢梅灌区。纸浆生产主要分布在布尼亚,酿酒、轧棉和屠宰等主要分布在马特萨普。采矿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大部受南非、英国和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主要开采石棉、煤和铁。石棉占矿产品出口总值70%以上,主要产于哈夫洛克。铁矿石产于恩格瓦尼,产品几乎全部输往日本。煤产于姆帕卡,主要供国内需要,部分输往莫桑比克和肯尼亚。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 312公里,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建于1964年,以铁矿产地恩格瓦尼为起点,经姆巴巴内到中部的洛邦巴,再沿卢邦博山脉北上,过姆帕卡接莫桑比克铁路,至马普托港;南支建于1978年,以福沙马亚为起点,接南非铁路,经理查兹贝通德班。公路长27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41公里。曼齐尼附近的马祖帕有国际航空港,与南非约翰内斯堡每日有班机往来。

对外贸易受南非控制。早在1910年即同南非订有关税同盟。1969年12月重新与南非签订关税协定。出口中,蔗糖、纸浆、铁矿石、石棉和柑橘合占4/5以上,进口以机器装备、车辆、日用品、食品等为大宗。

旅游业在独立后得到发展。兴建现代化的旅馆、游乐场和公园,旅游人数逐年上升。1981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旅游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20%。姆巴巴内和曼齐尼为主要旅游区。

姆巴巴内是全国最大城市,位于西北部高地上,海拔1163米,人口3.86万(1982)。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有纺织、皮革、水果罐头等。是牲畜、皮革、玉米等农畜产品重要集散地。有铁路、公路通南非和莫桑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