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虎踞龙蟠紫金山

虎踞龙蟠紫金山。三国时,诸葛亮来到江东准备与东吴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80万大军。路经林陵(即今南京)时,见北依长江天险,紫金山山峦巍峨,似蛟龙招‘曲,石头山地势险固,如虎踞江边,不胜感叹而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并力劝孙权在此建都。赤壁大战以后,孙权就迁都南京,改林陵为建业。从此以后,南京相继为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的都城,“六朝古都”的说法由此而来。后来朱元璋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太平天国农民军也在此建立革命政权,改称为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南京又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孙中山先生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被称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位于南京东郊的紫金山绵延7公里,如巨龙招‘卧,阅尽数千年人间沧桑巨变,满山上下留下很多历史古迹,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山。

紫金山为南京地区群山之首,最高峰448米,因平地拔起,屹立于城东,显得格外雄伟。山上有紫红色的砂岩,在阳光照耀下显露出紫色。传说晋元帝渡江时见有紫气东来,故称为紫金山,钟山、蒋山、金陵山是它的别称。

整个紫金山为浓郁的树木所覆盖。远望山顶之上,有一个个银白色的拱形屋顶,掩映在绿树丛中,在阳光之下烟烟生辉,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紫金山天文台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天文观察仪器,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我国古代一些珍贵的天文仪器,还可以眺望雄伟壮丽的南京城全貌。看到这古都南京换了新貌,真使人感到“虎踞龙招‘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紫金山南麓独龙申‘玩珠峰下,是朱元璋的陵墓一一明孝陵。长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12对石兽、4对石人。整个神道呈弯弓形,与所有帝土陵墓前笔直的神道泅然不同。据说明孝陵正前方的梅花山是孙权和步夫人的墓地,朱元璋建陵墓时,有人建议让神道笔直穿过梅花山,朱元璋不同意,说:孙权也算是一个英雄,留着他给我看大门吧!因此神道就转了个弯。如今梅花山上遍种腊梅,冬末春初梅花吐艳,成了一片“香雪海”。明孝陵内被一片苍松古柏所环抱,现还有孝陵殿、宝城、明楼等古建筑,朱元璋和马皇后就合葬于宝城后的土岗之中。

自明孝陵沿山麓东行,一路上古树参天,处处翠绿,在苍林翠海深处,坐落着举世闻名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爱紫金山,常与他的战友或侍从来此游览。1912年4月1口,他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来到这里,看到此地前有平川,背倚青山,山水相依,气象万千,便感慨万分地说:“待我他口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杯土以安躯壳尔。”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重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一宿愿。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夫人宋庆龄及其子孙科亲自勘踏此地,选择墓址。雄伟的中山陵于1929年春落成。墓前是一个半月形的广场,高台上矗立着孙中山的铜像,气宇轩昂。从广场拾级而上,穿过高大的博爱坊,便是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墓道。陵墓的正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碑亭中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馏金大字,耀人眼目。从碑亭起,有290级花岗岩台阶直抵半山腰,气势雄伟。祭堂高耸在平台之上,站在平台上回首遥望,远山近水一览无遗,四周苍山一片翠绿,令人心胸开阔。祭堂外室内有孙中山大理石的坐像。栩栩如生。四壁上刻有馏金的《建国大纲》,为孙中山所著。祭堂之后是圆形的墓室,中为长方形的墓穴,墓穴上为孙中山安卧的石像,令人肃然起敬。每口前来瞻仰的人群不绝,不少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都专程前来瞻仰。

在中山陵附近还有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廖仲恺、何香凝合家和邓演达烈士墓。

从中山陵再往东行,在丛林深处有灵谷寺游览区。灵谷寺在明代规模宏大,后因战乱之中毁于兵火,现保存有无量殿。这座无量殿建于600多年前,全部用砖砌造,没有梁柱,所以又称“无梁殿”。殿前为五个拱形门,殿内又有一个巨大的拱形殿顶,东西长53。 8米,南北宽37。 8米,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坚固、年代之悠久均堪称全国同类古建筑之首。无量殿内墙壁上刻有北伐战争时阵亡将士的名录,成为纪念阵亡将士的祭堂。无量殿后依山而筑的松风阁是一座别致的骑马楼式的古建筑,登楼而望,视野开阔,每当微风徐来,可闻松涛阵阵,令人有“南窗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泪泪来”之感。这一带地形平坦,林木茂密,曲径通幽,处处可闻鸟语花香,环境十分幽静。离松风阁不远处有“三绝碑”,刻有梁代名僧宝志的画像,是唐代三位名家的绝技:像为画家吴道子所画,词为诗人李白所题,字为书法家颜真卿所写。但原碑已损坏,现在人们见到的碑是清朝乾隆年问重刻的。

松风阁后有一条很长的石道,直通66米高的灵谷塔。此培是1929年为纪念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所建。塔为九层八面,中心有螺旋扶梯到达塔顶层。在塔顶凭栏眺望,整个紫金山风景区均在眼底,苍柏拥翠,松涛阵阵,使人沉浸在“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诗情画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