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ingshu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以及北方广大地区。相传形成于清代初年。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咏“评话”一首,称“其人持小扇指画,谈今古稗史事,以方寸木击以为节,名曰‘醒木’”。当是早期北京街头说评书的情景。相传第一代评书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有“三臣”、“五亮”。“三臣”是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三人;“五亮”不详。后来,评书艺术不断提高,逐渐流传到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自清末以来,产生了双厚坪、潘诚立、王杰魁、陈士和等影响较大的著名演员。
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取胜。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讲述,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国》的“赤壁之战”之类。一个柁子又分为几个“梁子”,每个梁子都有一个故事高潮,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石秀探庄”,《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之类。一个梁子之中分为若干个“扣子”,扣子即是扣人心弦的悬念。又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串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评书的基本要素是扣子,扣子的设置,叫做“使扣子”。使扣子的技巧,又叫“笔法”,有正笔、倒笔、插笔、伏笔、暗笔、补笔、惊人笔等各种笔法。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留连忘返、欲罢不能。说评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叫“白”;评骘书中人物行为、思想的,叫“评”。说书时要表、白、评三者浑然一体,听众才会觉得有味入神。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脸儿”,是描绘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将人物的穿着、身材、面貌肤色等外形特征交待清楚,给听众留下具体形象;
(2)“摆砌末”,是将书中人物活动的场合背景交待清楚,如城池、院落、居室、道路的方向、规模、景物、陈设等等,逐一描绘,以使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相合,有时这种描绘还与情节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使听众信服;
(3)“赋赞”,是为了赞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对偶的长短句韵语来加以刻画,声调铿锵,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
(4)“垛句”,也叫“串口”,是为了描绘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些技巧,通过说书人以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语气叙述、咏诵出来,用以烘托气氛,感染听众。
评书的传统书目,经过长期积累,已有40余部,包括历史袍带书《列国》、《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杨家将》等10余部;侠义短打书《水浒》、《包公案》、《小五义》等10余部;神怪书《西游记》、《济公传》及鬼狐书《聊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演员一方面对优秀的传统书目继续加工提高,去芫存菁;一方面又根据当代长篇小说改编了《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10余部新书,还讲述了一些短篇评书《过客》、《一锅稀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