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anping taixian
[外文]:lichen planus
发生于真皮浅层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常侵犯口腔粘膜。又名扁平红苔藓。其皮损特点为多角形紫色扁平丘疹;粘膜损害为灰白色,多呈网纹状。本病较常见,以成年人为多。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对健康影响不大。
病因未明,有精神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因素(链霉素、吩噻嗪、氯喹等)、遗传因素(发病与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频率相关)、代谢障碍(糖耐量异常,甚至出现糖尿病)等各种学说。近年发现患者的皮损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结构异常,意义尚不清楚。
病理变化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呈楔形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及萎缩,表皮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层破坏严重时可形成表皮下大疱,即“大疱性扁平苔藓”。真皮上层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其间有时可见到“胶样小体”,浸润中还可见到组织细胞及噬黑素细胞(吞噬了黑素细胞的组织细胞)。
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粟粒大至绿豆大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境界清楚,呈紫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一层蜡样薄膜,用液体石蜡涂擦后,可见白色小点和细纹,称为“威克姆纹”。皮疹多密集分布或融合成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痒感。急性期皮肤经搔抓后可在搔抓处出现串珠样线状排列的皮疹,称“同形现象”(克布纳氏征)。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多见于四肢屈侧及腰部,尤其是腕部屈侧。少数患者皮损可侵犯指(趾)甲,甲板肥厚粗糙,有纵脊和沟纹,继之甲板劈裂、萎缩,形成缺甲。有时可见甲后皱襞形成甲翼状胬肉。约1/3~1/2患者有口腔粘膜损害,以颊粘膜、舌、下唇为多见,颊粘膜呈灰白色网状条纹。阴茎头部的皮损常呈环形。
根据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主要分为下列各型:
(1)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发病急,皮疹红,有剧痒;
(2)肥厚性扁平苔藓。又称疣状扁平苔藓,好发于胫前,病程长,皮损呈肥厚性灰褐色斑块;
(3)线状扁平苔藓。多发于一侧肢体,皮疹呈线状排列;
(4)萎缩性扁平苔藓。中央凹陷萎缩,可有色素脱失;
(5)毛囊性扁平苔藓。亦称扁平毛发苔藓,好发于头皮,可引起头皮萎缩和永久性脱发,形成“假性斑秃”;
(6)色素性扁平苔藓。可融合成青灰色或紫褐色斑片,多见于面部和上背;
(7)大疱性扁平苔藓。常在急性泛发性皮疹上发生,慢性者多见于双胫前。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皮疹及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可以确诊。有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盘状红斑狼疮。发生在下唇的扁平苔藓及胫前的肥厚性扁平苔藓有时与盘状红斑狼疮不易区别,主要靠组织病理鉴别,必要时取皮损做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2)粘膜白斑。多为在粘膜部隆起轻度角化的白色小斑块,其他部位无扁平苔藓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及焦虑,勿过劳,也可给抗组胺类药及安定药。急性泛发者可内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慢性者可口服维生素,亦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等。局部疗法的原则是止痒、消炎,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 A酸霜等。对粘膜损害可用氢化泼尼松悬液做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