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fenzheng
[外文]:pollinosis
主要由花粉引起的呼吸道变态反应病。有关植物花粉引起过敏的现象,最早见于公元130~200年,加伦描述了有些人在花草前会打喷嚏。1836年J.埃利奥特森经试验指出,植物花粉可引起枯草热;31年后,英国H.布莱克利通过皮肤试验证实花粉是引起枯草热的原因。1872年美国M.怀曼指出,在美国引起枯草热的主要原因是豚草花粉。他认为“枯草热”一词并不恰当,因为此症既与枯草无关,也不发热,正确的命名是“花粉症”。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受不同花粉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可发生变态反应。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本病主要影响呼吸道和眼部,表现为鼻炎、哮喘或结膜炎。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会每年发作,给患者带来痛苦和麻烦。本症在美国主要由豚草引起,人群发生率约5%,有的地区高达15%,中国调查宁夏某地区发现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约1~4.9%。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及病史,必要时做过敏原检查确诊。采用脱敏疗法根治或对症治疗。
花粉症属于盖尔和库姆斯二氏分型的第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是花粉抗原首先使具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致敏,产生相应的花粉抗体。这种抗体属免疫球蛋白 E(IgE)。IgE有亲细胞性,它附着在肥大细胞上,使肥大细胞致敏。被致敏的肥大细胞再次接触同一花粉抗原时,即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通过一系列过程,释放出组胺、慢反应物质等多种介质,引起粘膜水肿、血管内液体渗出、分泌物增多、局部刺激和平滑肌收缩等。
致敏原自然界有数十万种植物,并不是每种植物的花粉都能致敏机体,引起花粉症。这主要决定于花粉的抗原性。发生花粉症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花粉的数量必须多;
(2)花粉必须小而轻,可以飘散到较远地区;
(3)产生这种花粉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广泛生长。风媒花大多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所以其花粉是引起花粉症的主要致敏原。和虫媒花植物相比,风媒花植物一般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诱人的香味,也缺乏蜜腺,所以也不招引昆虫。
前已提及,只有具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才能被致敏引起花粉症。这种人约占人口的1/3。首先机体必须与致敏花粉有较长时期的接触,才能被致敏。接触时间越长,被致敏的机会越大,发病率也越高。
本病特点之一是症状发作有明显季节性,并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一致。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本病可分为春季花粉症、夏季花粉症和秋季花粉症三类,或春季花粉症和夏秋季花粉症两类;特点之二是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同一患者在不同地区发病情况截然不同,若迁移到另一地区,由于脱离了致敏花粉,可能不经任何治疗症状即可自行消失;特点之三是每年发病时间固定,相差不过几天,最多十几天,这些特点对花粉症的诊断及确定致敏花粉都具有重要意义。症状的轻重与空气中花粉的飘散量有关。传粉季节开始时,症状由轻到重,临近季节末期症状渐减轻,季节过后自然缓解。症状的轻重与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来说风天花粉飘散多,花粉症症状也重,阴雨天症状轻。干旱年份不利于植物生长,产生花粉量少,花粉症症状轻,传粉季节前雨量适中,有利于植物生长,产生的花粉多、症状也重。
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主要致敏花粉为蒿属(Arte-misia)花粉(图1),其他具有重要性的植物有藜科、禾木科植物及葎草、蓖麻等。南方地区除蒿属花粉外,还有苋、藜、木麻黄、苦楝的花粉等。豚草(Ambrosia artemisifolia)则是美洲地区的重要致敏植物,已蔓延到欧洲广大地区。1970年代以来也已蔓延到中国,主要沿铁路线、海岸和河流扩散(图2)。在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已发现了不少豚草花粉症患者。
花粉症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花粉症,最常见的是鼻炎,有鼻堵、鼻痒、连续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等表现。支气管哮喘常突然发作喘憋、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音,也有表现为结膜炎、眼痒、发红、流泪。在发作期诊断并无困难,但在发作的间歇期检查多属正常,此时需详细询问病史。花粉症发病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是区别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其他鼻部疾病的主要鉴别点。
在发病时进行鼻镜检查,可见鼻腔粘膜苍白、水肿、有多量稀薄的或较粘稠的分泌物,将鼻分泌物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查到嗜酸性粒细胞。
花粉症在第一年发病时可被误诊为长期不愈的感冒,这种情况在儿童患者较多见。有的患者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花粉症,他们的症状为常年性,有季节性加重,加重时恰与致敏花粉的传粉期一致。
花粉症确诊后,应设法判断致敏的花粉,以便进行防治。重要的是详细询问病史,从中可作出初步判断:如发病在春季,多为树木花粉致敏;发病在夏秋季,多为草类和莠类植物花粉致敏。病史中提供的致敏花粉的线索,要用花粉浸液皮内试验来证实。阳性表现为局部红晕和风团。只有当病史和皮肤试验的结果相符时,才有诊断意义。
如果对皮肤试验的结果有怀疑,或因广泛皮肤病等原因不能进行皮肤试验时,还可用花粉或花粉浸液进行鼻粘膜或结膜激发试验,若能激发出典型的花粉症症状和体征,就可确定诊断。
与皮肤试验的结果比激发试验更可靠,但它每次只能试验一种花粉,而皮肤试验每次可测试20种或更多的花粉,所以临床上仍以皮肤试验为方便实用。
防治措施已确诊为花粉症的患者,应设法避免或尽量减少致敏花粉的吸入,但除非在发病季节迁居到没有致敏花粉的地区,一般很难做到。
花粉症症状虽重,但其发病期仅1~3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药物治疗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发病期短的患者更适于药物治疗,虽然其疗效是暂时的、对症的,但见效快,很容易为患者接受。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去氯羟嗪(克敏嗪)、赛庚啶等。这类药物起效快、毒性低,但大多有嗜睡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虽有一定副作用,但由于用药时间不长,故不会有太大的全身反应。这类药物以口服为主,没有必要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也可与抗组胺药同时服用。也可配成溶液作为滴鼻、滴眼等。新的局部应用的类固醇药物倍氯米松疗效好。色甘酸钠有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的作用,但必须在发病前给药,口服吸收很少,故采用粉剂鼻腔吸入或1~2%溶液滴鼻、滴眼。其他对症药物如1%麻黄素(滴鼻)、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口服)等。有哮喘的可应用茶碱类药物、沙丁胺醇(舒喘灵)、皮质类固醇等。
为了防止花粉症的反复发作,特别是为了防止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对多种花粉过敏、发作时间长,或已有支气管哮喘的,应采用脱敏疗法。其法是用致敏花粉浸液以小量渐增的方式进行注射,以提高患者对致敏花粉的耐受能力。耐受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于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它在血循环中可以捕获花粉抗原,与之中和,使其不能达到肥大细胞。同时,机体内IgE含量下降,这样可防止或减轻发作。
花粉症的脱敏治疗有三种类型:
(1)常年性脱敏,治疗遍及全年;
(2)季节中脱敏,治疗仅限于发病季节;
(3)季节前脱敏,治疗开始于发病季节前2个月,到发病季节中止。以常年性脱敏疗效最好。季节中脱敏已不常用,因为对症药物控制症状更为简便。季节前脱敏常与常年性脱敏配合进行,常先行常年性脱敏,达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后再改为季节前脱敏。脱敏治疗的有效率约90%左右,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剂量掌握不好,可能会有花粉症症状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所以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它的最大缺点是治疗时间过长,一般需3年。有倡用快速脱敏或应用改良制剂的,效果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