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银川平原

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期高原之间,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淤积而成。自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包括山前洪积平原,东西宽10~50公里,南北长165公里,面积7000余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由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

银川平原处于温带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 无霜期约160天。热量资源较丰富,10℃以上活动积温约3300℃。 气温日较差大, 平均达1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虽干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便于引灌,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极有利条件。2000多年前,中原大批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利用黄河水开渠灌田,经营农牧,成为中国大西北开发最早的灌区,素有“塞上江南”之誉。有著名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古渠。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新辟的西干渠、东干渠等9条干渠和2000余条支斗渠。 位于河西灌区的唐徕渠,兴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经唐代大规模扩建,20世纪50年代后又加修整;渠线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5县市,长154公里,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斗渠800余条,可灌农田5.3万余公顷,是宁夏最大的引黄自流干渠。

唐徕渠新貌

50年代末建成的青铜峡水利枢纽使银川平原灌溉面积扩大为20余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近2倍。其中银南灌排条件较好,作物以稻麦为主,是宁夏的高产稳产地区。银北主要作物为小麦、杂粮、甜菜、大豆等,因地面坡降小,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较严重。但土地广阔,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银川附近湖沼棋布,为宁夏重要的水产基地。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产区;随灌溉面积扩大,林木、瓜果、枸杞和畜牧业发展迅速。银川平原耕地仅占全自治区1/5,而粮食产量占2/3,粮食商品率约达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