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张九龄究竟跟安禄山有什么恩怨?为何非要置之死地? - 历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是一个胡人,深得当时的皇帝唐玄宗的信任。

  事实上,安禄山的叛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于这件事,唐玄宗负有主要责任。在安禄山尚未成气候的时候,有人就跟唐玄宗提过醒,玄宗没有听进去。在安禄山犯错的时候,此人又主张严惩安禄山,结果玄宗根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个人就是张九龄。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之后,唐玄宗更加不理朝政,对安禄山越加放纵,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张九龄画像

  一、安禄山的干爹张守珪

  安禄山本是一个混血胡人,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属于草根阶层。他有的就是一身蛮力和不低的情商,这种人按照正常渠道升迁,最多也就是个小头目不得了了。可是,在他青年时代,他遇到了一个能让他发达的人,这个人就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

  一次偶然机会,安禄山结识了张守珪。张守珪从安禄山身上看到了可以利用的东西:勇猛。于是,张守珪将他纳入到自己帐下,并收为养子。

  在张守珪这棵大树下,安禄山开始“茁壮成长”。

  二、张九龄的先见之明

  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让安禄山到长安呈送奏折,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可以结识一些朝廷权贵。张守珪把这个任务派给安禄山,可见他对这个养子的重视程度。当时安禄山的职务是左骑卫将军。

  接见安禄山的是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对安禄山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

  张九龄看到安禄山的第一印象是这个青年人身上有一股桀骜之气,与常人大有不同。另外安禄山心理素质极好,他这个级别的官吏,见到宰相或多或少都会紧张。可是安禄山丝毫不紧张,鞠躬行礼之后傲然站立。

  张九龄看了看奏折,都是些寻常事项。他对安禄山的兴趣更大一些。他跟安禄山聊起了边塞的一些情况,又询问了安禄山的家庭情况。安禄山对答如流,回答非常简洁。安禄山曾对张九龄说,自己带领三个人就擒杀四十个契丹人。

  通过这次短暂的谈话,张九龄基本判断出安禄山是个异常勇猛的人,在边塞能够凭借军功快速上升。而这个人心思缜密,缺乏纪律约束和道德敬畏。所以,当他遇到朝廷另一位宰相裴光庭的时候,他说:“日后祸乱幽州的一定是这个胡人。”

  张九龄身居高位多年,阅人无数,看人的眼光自然独到精准。

安禄山画像

  三、安禄山兵败,张九龄坚决要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已经升任平卢将军。这一年,安禄山奉命讨伐契丹。这次出征,安禄山率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征讨契丹。可是,天不遂人愿,安禄山竟然战败了。军队损失巨大。

  大军失败,朝廷追究责任在所难免。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选择弃车保帅,把责任都推到安禄山头上。

  张守珪在奏折中请求斩杀安禄山,以示惩戒。

  奏报送到宰相张九龄手中,他看完之后,第一时间在奏折上作了批复:“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

  张九龄用了两个典故,当年司马穰苴出兵,是先杀了违犯军令的庄贾;孙武号令三军,先斩杀了不听军令的吴王妃嫔。所以,安禄山战败,也必须按照军法予以处死。

  安禄山得知张守珪不再保全自己时,派了他的部下史思明悄悄进入长安,用众多奇珍异宝和金银贿赂太监,请他们在玄宗面前求情。  唐玄宗皇帝听信了太监的谗言。当张九龄请求以军法处置安禄山时,玄宗皇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先罢免安禄山的官职,让他继续在军中效力。”

  张九龄据理力争。

  玄宗竟然质问张九龄说:“难道你跟安禄山有仇?为何非要置之死地?”

  张九龄黯然。他说,留着安禄山这个胡人,日后必为害天下。

  玄宗说,现在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哪里会有混乱?他又以安慰的口气对张九龄说:“爱卿不必多虑,叛乱一事多发生在朝政混乱,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刻,可是现在国富民强,百姓安康,就算是安禄山有心谋反,谁又会追随他呢?”

  退出皇宫后,张九龄喟然长叹。

  后来,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五月,张九龄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十五年后,公元755年,安禄山果然谋反。“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