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怎么看文献 如何精读文献?

“树-干-枝叶”文献精读法,值得拥有

你真的会读文献吗?

想象一下,朝阳初升,我们走进了一片原始森林,林间烟雾缭绕。一时之间,很难看清远方的树木。随着太阳逐渐高升,我们走得越来越近,逐渐能看清树木的轮廓,高大挺拔。当我们走到树下,高高低低的树枝上挂着脉络清晰的树叶。

这个从远到近的过程,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树-干-枝叶”精读法。

先看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通过快速阅读文中的小标题,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看文章的基本信息,包括发表的期刊名称和年份、作者信息、基金项目情况、参考文献数量;最后再逐字逐句精读每一段落,去细抠作者的遣词造句,思考前后文的逻辑关系,这句话表达的含义。

通过这样从粗到细的“树-干-枝叶”精读法,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读1篇顶10篇的效果。但前提是选择一篇高质量的范文来阅读。在科研小知识加餐中,我们会告诉大家怎么快速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

1.“树-干-枝叶”精读法适用场景

在我们有整块的阅读时间情况下(至少是30分钟),推荐大家静下心来,把精心挑选的范文通读一遍。

针对科研小白一读论文就犯困的共性问题,给大家支支招:

第一,选择一天中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段来读论文。

推荐早起后的黄金1小时阅读,经过晚上的充分休息,大脑内存已经清空,坐等新信息的输入。这适合去阅读比较有挑战性的论文。而相比忙碌工作一天后的睡前时间,一边看论文一边打瞌睡,学习效果差,而且会产生“我就是读不进去”的负面认知,更加失去科研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早起1小时=熬夜3小时。也有部分同学,属于典型的夜猫子,时间越晚,ta越high。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第二,优先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来精读。

作为科研小白,绝大多数人对于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还选择一篇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论文,那就真的是什么都看不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科研尚未入门时,不妨先看看热闹。看下论文的基本框架格式,了解下自己专业方向最新的进展,有哪些研究可以用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这不也是阅读的一种收获吗?

第三,选择难度适中的论文来精读。

难度适中有点主观,而难度超纲最直接的评估方法就是自己读完一遍,发现完全看不懂,越看越头疼。这个时候,就要果断放弃,记住沉没成本便不再是成本。千万别为难自己,跟论文死磕到底。有人可能会说:科研不就是要下狠功夫,突破自己吗?分享樊登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叫“理解力池子”。意思是当你底层知识储备充足后,去学习新知识就会特别快,你的知识储备就是“理解力池子”。当我们还不具备相应的科研知识,而跨步式阅读较为复杂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的论文时,非常容易打击自己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收获往往也甚微。

2.“树-干-枝叶”精读法适用对象

对于所有的科研小白,我都会推荐学习“树-干-枝叶”精读法。通过反复阅读某一篇范文,深挖文章的写作逻辑和科研知识点,采用“单点突破式”学习方法,一步步吃透同一研究类型论文,最终达到读1篇顶10篇的阅读效果。

3.“树-干-枝叶”精读法使用方法

很多小白读了很多文献,但读完就忘。读过的书比脸还干净。

以前我在初高中阶段,对书本非常有敬畏感,从来舍不得在自己的书本上涂涂画画。好词好句的笔记摘抄了一本又一本,但几乎没有再回过头去翻阅了。后来读大学之后,就不需要摘抄素材写语文作文了,也有了点小钱,于是就开始直接在书本上划重点。

自从在书本上划重点之后,我发现这个方法在大学期末考试的时候,简直太好用了。只要把重点一背,再刷几套模拟题,基本上奖学金稳拿。靠着这套方法,我大学的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也获得了保研的资格。

但有个不足之处在于考完试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考试周就是记忆的最巅峰。外文文献哪里找(在知网上找不到外文文献)如何检索文献(怎么概念检索)如何找论文(如何找到想要的文献)如何看文献(文献到底怎么看)如何找文献(如何免费查找文献)怎么引用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引用文献格式怎么生成?猫怎么看公母(四个月猫公母分辨图)排盘怎么看(准了app八字排盘怎么看)电脑微信怎么看朋友圈(微信怎么找回曾经删除的好友)泰捷视频怎么看直播(webox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