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燕太子丹为何要行刺秦王?
燕国为公元前11世纪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燕国在当时的诸侯中属于比较弱小,当时赵国势大,可能太子丹不受燕王的亲睐,被送到赵国当质子(现在人质的意思)。太子丹与嬴政因为同在赵国当质子而相识。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秦始皇被立为秦王。,燕国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当质子,太子丹想着到了自己兄弟的地方,日子会过得更好。殊不知嬴政国事优先,并未给到太子丹任何特权,逐渐开始怨恨嬴政,最终私自逃回燕国。
古时作为质子是不可以私自逃回国家的,否则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
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怀恨在心,随着秦国日益强大,秦国对于燕国产生威胁,于是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政。
燕太子丹刺秦之计为何以失败告终?
秦将樊於期曾经为秦国将领,因伐赵兵败于李牧,为躲避秦王的责罚,逃亡到燕国寻求政治庇护,太子丹不听太傅鞠武劝阻,收留樊於期会使秦国嬴政不开心的,会给燕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然而,鞠武苦口婆心的多次告诫太子丹应该怎么做。殊不知太子丹根本听不进去,全然不顾国家安危收留樊於期。
在国家利益面前,太子丹不去思考怎么富国强兵,从根本上改变燕国势弱的局面,心思狭隘,只想着自己的私怨。反而想通过刺杀秦王这种下下策来泄私怨,妄想通过这种方式救国,这是多么天真?太子丹刺秦计划注定是失败的。
燕太子丹为何要选择胆小的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助手,而不是其他的勇士?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当初从秦国逃回燕国后,心胸狭隘的他便着急想报复秦王!然而,燕国只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小国,可悲的是,他竟然找不到一个能够为他报仇的人。
太傅鞠武多次劝说太子丹无果,仍然执意报复秦王,鞠武引荐田光担此重任。随后,田光与燕太子丹密会,说出楚昌平君策划的刺杀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计划:用燕国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使得刺客有机会以燕国使臣的名义接近秦王身前十步之内,并刺杀秦王。田光表示刺客这事自己做不了,推举荆轲。可是太子丹不领情,害怕田光泄密。田光深知其意,见过荆轲之后,当着荆轲的面自刎,证明自己不会泄密!燕太子丹便如此得到了荆轲。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刺秦成功,太子丹给荆轲配了帮手,名秦舞阳。秦舞阳,亦作秦武阳,年少时就犯下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据说是燕国的勇士。燕国贤将秦开之孙,名将之后。据说13岁的时候便由于年少轻狂杀过人,实际情况并非真正勇士。由于年少时杀人的事迹人尽皆知,当时很多人都不敢看他,事实上这是普遍心理,今天的人们看到杀人犯何尝不是如此?当时的燕国人,认定秦舞阳敢于杀人就是勇猛之士。
秦舞阳当时只有13岁,就算再勇猛,也只是个孩子。可是太子丹不这样认为?燕太子丹已经急不可耐!多次催促荆轲早日出发,荆轲在等帮手,其实荆轲根本不看好太子丹选的秦舞阳!刺秦并非儿戏,还要带一个小孩去。太子丹生性多疑,他认为荆轲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不愿去刺秦,便对荆轲说道,你若再不去的话,我便让秦舞阳单独去了!荆轲听后非常生气,红着脖子嚷道,我在等帮手,既然你这么不相信我,那我现在就去!
于是,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去秦国了,身后跟着个13岁的秦舞阳。等到了秦国后,少年秦舞阳毫无在燕国时的英勇,加上秦王嬴政身上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来的气势,就能够让旁人感觉到恐惧,秦舞阳吓得“砰”地趴在地上不敢动了。荆轲对此早有对策,用秦舞阳乃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一番说辞消除秦国君臣的疑惑,继续自己的行刺计划。
最后,荆轲刺秦结果还是失败了,荆轲在无奈中笑着死去。燕王为平息秦王嬴政的怒火,将太子丹砍了的人头献给了秦王,依旧无法阻挡燕国覆亡的脚步。
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作燕国的救命稻草,这是一种滑稽的期待,因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