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庆氏,姜姓,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后期卫国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喜读书,是一位充满狭义的剑客,在燕国太子丹手下从事。当时正值秦国兵伐赵国,赵不久灭亡,燕国太子震慑,想通过行刺方式阻敌入侵,荆轲呈一时之勇献计燕太子入秦刺杀秦王。进秦宫后,荆轲依计行事,但由于刺杀过程失误,混战中被秦王侍卫所击杀。于是壮士荆轲处于阻击强秦入秦刺杀行动失败了,染血身亡,虽然最后壮士一去不复返,但是其为国为民狭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秦国发动兼并战争欲统一天下,燕国边境遭侵犯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精心经营,开拓,至秦王嬴政,已经有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实力,秦国灭赵后,直接将兵锋指向燕国边境,燕国慑恐,一连丢失了好几个城池。又在秦国强大的武力下,几个国家相继灭亡,于是,很多人对秦国产生了仇恨并想击杀嬴政,荆轲是其中之一,于是被燕国太子利用潜入秦国当刺客。但是当时谁知晓壮士会一去不复返呢?会血溅秦宫呢?后秦王大怒,一气之下灭了燕国。
燕太子丹一厢情愿,荆轲刺杀秦王失败
1.不具备一名刺客的技术和本领
《战国策 燕策》记载着荆轲不擅长击剑,不具备一名武士该有的能力,虽然精神不朽,但是顶多只能作为一名狭义的壮士。其喜读书,友喜欢游说,很像个四处奔走的纵横家,与武夫相距甚远。在入秦前,与秦武阳一同前往,但秦武阳只是一个市井之徒,没有见过大场面的人,入秦宫后见威严的嬴政便吓得面现土色。因此,荆轲只能独自担负刺杀秦王重任,他根本无能力行狭义之事。
2.行事简单,行刺前没有规划好退路
荆轲决定潜入秦宫前是在燕国太子是在心急如焚,一时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决定单独实施的,未与太子丹商量好对策贸然前往。荆轲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可取的,体现了个人胆略与勇气,但是只是凭意气用事,只想凭一己之力改变格局失败是必然的。而且在计划实施前没有做好演戏前奏,再者刺杀时机没有选择好,刺杀前就已经破绽重重了。
3.燕太子丹的一厢情愿
对于强秦的胁迫,燕太子丹想仿效曹沫之劫持齐桓公,威逼嬴政定盟约将侵占领土还返给燕国,如若不从,则击杀之。荆轲抱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刺杀秦王显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潜入秦宫四面都埋伏着力量,劫持这种想法显然行不通;劫持失败后,又错失了击杀嬴政的时机,致最后被侍卫剁成了肉酱。其实荆轲在易水旁边出发前,也知晓自己不会活着会来,于是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为什么不一命换一命呢?直接击杀秦王嬴政呢?
结语
秦国灭了燕国后,秦王嬴政立号为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进入到一个新时期。荆轲以个人渺小力量是改变不了历史前进趋势,也阻挡不了秦国的兼并战争,不过其仿效狭义之风,为国为民敢于担当重任这种精神还是要加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