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晗来到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家中,当时吴晗手中还拿着一份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声明书。
这位教授此时已经身患重病,当吴晗来到教授家时,只见他很瘦很瘦,就连说话的声音都非常非常小。
吴晗看着他,对他说:“你身体不好,一家九口,日子过得很困难,如果在这份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要比别的教授都大。但就算如此,我还是来了,因为我明白你,我尊重你。”
他听了后,强撑着身体坐了起来,然后拿起笔,在那份声明书上,颤抖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当时他对吴晗说:“我的性格,您是知道的。古时候有气节的人,坚持不吃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其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如今我宁愿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这位不吃“嗟来之食”的教授,因严重的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在这一天因病去世,当时他才50岁。
他在去世前,纵然身患重病,纵然家里生活困难,但他没有吃一点美国的面粉,充分的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高尚情操。
那这位不吃“嗟来之食”的教授是谁呢?
他就是中国近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
提到朱自清,大家肯定不陌生,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是学过他写的文章,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背影》。
朱自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江苏海州的一户官宦家庭,江苏海州也就是如今的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曾在海州当地做承审法官,父亲朱鸿钧在扬州的江都做官,所以在朱自清6岁的时候就迁到扬州居住。
朱自清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受到全家的重视和期望。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则朱家也有经济条件,所以朱自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12年,14岁的朱自清考入新式教育的扬州高等小学,不久又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如此的扬州中学。
1916年,朱自清从扬州中学毕业,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
1917年,此时朱自清年龄也大了,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朱自清就遵从父母之命,和当地的一个名医之女武钟谦结婚。他们结婚后,生活的很幸福,后来先后又生下6个孩子。
正所谓,世事难料,
不久,朱家出现事故,朱鸿钧因官场风波而被免职,朱家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自此,朱家经济生活情况,逐渐出现困难。
朱自清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以《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而改名为朱自清。
朱自清从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并于同年2月发表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睡吧,小小的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诗文发表的情况,他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
1920年,年仅22岁的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得以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朱自清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授课。
这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已经赋闲在家失去了收入,而家中的弟妹年龄又小,同时朱自清此时又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生活的压力都压到了朱自清的身上,让他感到压力非常重。
重要的是,朱自清接受良好的新思想、新教育,如此就和保守的父亲朱鸿钧难以沟通,于是,朱自清就带着家人去到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