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ngyingu
[外文]:timpani
击奏膜鸣乐器。为管弦乐队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可按乐曲要求的音高定音,并在演奏过程中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音高。管弦乐队至少用两只,现代常用 3、4只以至5只大小不同的定音鼓。通常定音鼓的尺寸和音域为:通常一套定音鼓由一人击奏,特定的乐曲也有用更多的鼓和更多的鼓手击奏。如H.柏辽兹的《追思曲》用10多只定音鼓演奏。
定音鼓音质刚柔兼俱,音量变化幅度大。在乐队中,用定音鼓作滚奏、和声及旋律经过句,衬托渲染节奏、色彩、力度和气氛,效果都很突出。现代踏板控制的机械定音鼓,还能作滚雷似的滚奏和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的滑奏。鼓槌的硬软和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都能影响音质变化。定音鼓的制音常由鼓手直接用手控制;弱音常是放一片织物于鼓面上,现在更常用较软的槌轻击使音减弱。
种类定音鼓的腔体像一只底部呈半球形的大锅,口上蒙以皮膜,藉周边的若干螺栓调节松紧。鼓腔一般用紫铜或黄铜制作,近来也有用铝和玻璃纤维制作的鼓腔和聚酯薄膜鼓皮。
结构不同的定音鼓有以下几种:
(1)手调定音鼓。老式鼓,靠拧紧螺栓(6~8个)调节鼓皮的松紧。
(2)机械定音鼓。出现于19世纪,在手调定音鼓的基础上,加一套与各个调节螺栓相连接的张力拉杆,只需摇动一个手柄,即可使所有螺栓同时松紧。这种定音鼓一般都装有调音标尺,摇动时看标尺就可知道定在什么音上。
(3)行进定音鼓。和机械定音鼓相似,鼓腔一般用铝或玻璃纤维等轻型材料制作,用背带将鼓栓在胸前击奏,常用于欧美的行进乐队。
(4)万能定音鼓。为一种轻便的脚踏定音鼓,形制与机械定音鼓类似,由踏板控制张力拉杆调音。还有一种可藉旋转鼓体操纵拉杆调音的定音鼓。
(5)踏板定音鼓。又称半音定音鼓,现代管弦乐团一般都用这种鼓,由一个粗重的底座和若干撑杆与鼓体连接,以踏板操纵变音,调音迅速准确,适合乐团在固定场所使用。
沿革定音鼓起源于阿拉伯的纳加拉鼓,约于13世纪后期传入欧洲。经改进,15世纪用于军队,行军时一边一个置于马背上。约于17世纪,在鼓圈上装置调节鼓膜松紧的螺栓,不久即被用于管弦乐队。
最早把定音鼓用于管弦乐的是意大利作曲家C.蒙泰韦尔迪,用在他的歌剧《奥尔甫斯》(1607)中。历代著名作曲家对定音鼓的使用有独到之处,L.van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用定音鼓独奏出八度大跳音程,就是一次创造。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以 4只定音鼓组成鼓声和弦,表现远处的隐隐雷鸣,L.施波尔曾用 6只定音鼓来表现地震。德国作曲家J.陶施(1827~1895)写过一首《六只定音鼓的协奏曲》;俄国作曲家A.N.切列普宁写过一首乐队伴奏的《定音鼓小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