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hai zaotian
[外文]:enclosing tideland for cultivation
在沿海滩涂上筑堤建闸,挡潮排盐,促淤成田,改良土壤,以从事垦殖的措施。
概述在滩涂上修筑挡潮堤坝与海争地,是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重大成就。中国自秦汉即已开始,至唐代,在今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沿海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塘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潮汐泛滥,以后才逐渐注意到预防海岸崩塌和保护滩地。宋代以后,开始围垦海滨滩地。江苏省的范公堤、杭州湾的钱塘堤,是中国古代筑堤防潮、保护滨海农业的成功范例,对当地扩大耕地面积和发展经济起过重要作用。随着近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围海造田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通过围垦海涂扩大的土地,大部辟为耕地,少部辟为渔场、芦苇场、盐场、贝类养殖场等;还有一些工厂和城镇也建在围海产生的土地上。
世界上一些地少人多的沿海国家,围海造田规模也较大。荷兰从11世纪起就在沿海浅滩地区修筑圩堤,使海水所带泥沙淤积形成平原,利用风力进行排水和垦殖,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须德海工程是近代规模最大的围海开垦工程,堤长30多公里,垦殖农田345万亩,成为荷兰主要的农业基地之一。莱茵河三角洲也曾经进行围海造田工程。日本在1945~1975年的30年间共填海造地177万亩,其中用于农业的为67.5万亩,新兴工业区大多建立在填海土地上。
工程措施主要有围垦前的滩涂人工促淤工程、拦潮堤坝、挡潮排涝水闸工程和垦区内的引水蓄淡排灌配套工程(见海涂排水)。人工促淤一般分为生物促淤和工程促淤两类:生物促淤是种植大米草、红树林等植物,促进泥沙沉积;工程促淤是采用人工水草、网坝等轻型促淤工程,以及抛石、筑丁坝等重型促淤工程。围海造田的主体工程是拦潮堤坝。堤坝高程、堤坝结构和断面形式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最高潮位和浪高、爬高等因素决定,在通海口的堤坝处修筑挡潮闸门,以防潮水倒灌,并排除沥涝水盐,蓄积淡水。滩涂垦区内开挖水道、修筑内堤,实行咸水、淡水分流。也可或利用地形条件围筑海湾深港,建造海涂平原水库和排灌工程,以解决灌溉水源及淡水养殖水面。围堤内侧开挖截渗沟,防止海水对垦区盐分的补给,加速土壤脱盐和地下水淡化。地面高程较低或受潮汐影响不能自流排水时,还应在拦潮闸门处建立扬水站,将咸水提排入海。新垦涂地成陆时间短,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促使土壤熟化。
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围海造田会影响近海渔业和水产养殖,改变临近海域潮流量和盐分含量等生态条件,因而规模要适度,布局要合理,使海涂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围垦河口与港湾型海涂要注意与港口建设、航道整治相结合,平直型海岸要注意外淤内涝、排泄不畅、蓄洪困难等问题。围垦海涂要对海岸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取得有关水文气候、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情况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因地制宜地制订分期、分区开发利用的规划,并且将其与近海盐业、水产养殖、林业、牧业、港口及航道治理、工业、国防、城镇建设、环境保护以至旅游观光等部门的开发利用结合规划起来,实现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