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和肥育期选择适合的品种是育肥的首要条件。现代的鸡种,由于用途不同,已经被培育成许多专门品系,例如绝对不能用蛋用鸡种作为肥育对象,因为它生长慢,耗料多,胸肌结构差,骨头硬,肉质粗,脂肪少,因而得不偿失。在国外生产烤用鸡和阉鸡都不用兼用种,甚至专门肉用品系的母系也不用来生产烤用鸡和阉鸡,而是用专门肉用品系的父系来进行生产的。 其次,生产优质肉用肥育鸡,也不能用肉用仔鸡商品代来进行,因为这些商品种早期生长迅速,在达到市售要求优质鸡的重量标准(母鸡平均1.4-1.6千克,阉鸡平均2.0-2.5千克体重)时,只要6-7周,还远远未到性成熟期,而公的还未能阉割,难于肥育。等它们达到可以肥育时,其体重早已超过了3千克,若再肥育,体重可达4-5千克,这样大的鸡,除了作分割肉出售外,整只就很难出售,并且也不适于我国的传统烹调技术所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这种鸡,皮粗骨硬,肌纤维也粗,品质欠佳。 对于一般肉用的标准品种,如我国的浦东鸡、狼山鸡,国外的奥品顿、澳洲黑等大型晚熟品种也很少用,尤其是对于广东和港澳地区不适用。同样,对于体型太小的品种也不适宜。 目前在广东和港澳地区比较适于进行后期肥育的鸡种是惠阳胡须鸡、石岐杂鸡、清远麻鸡、开封杏花鸡等品种。这类鸡前期放养在以农家饲料为主时,一般要5-6个月龄,青年大母鸡体重在1.1-1.3千克才能进行肥育。若是在舍饲条件下以全价配合日粮为主,一般在13-14周龄便可进行肥育,也称肥育适龄期。 (2)个体选择肥育鸡体型结构与肥育效果关系密切。要想取得肥育的好效果,一定要精心选好体型。它直接关系到成败及经济效益。若食欲不强、精神不振、羽毛蓬松、颈缩尾垂、眼鼻有液(分泌物)、冠色不匀、声音变哑、喉头有变、肛门潮红(或有出血点)、粪便污染、稀烂异臭者均不能入选。应选择尚未产蛋的、体重1.1-1.2千克的青年小母鸡,体重在1.5-1.7千克的去势阉鸡。它们必须头大嘴(喙)粗,整齐不歪,锁骨距宽,胸肌发达,龙骨笔直,末端柔软,后躯发达,两脚直立,姿势平衡,稳重有力,羽毛丰满,色泽鲜艳。 (3)饲料配合与调剂快速育肥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鸡只。鸡味是否可口,除与品种、日龄有关外,还与饲料的成分有关。如配合日粮中的鱼粉、蚕蛹粉、蚬肉粉以及死畜肉粉等,都能影响鸡肉的味道。因此,后期肥育的饲料中最好不要加入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而应以能量高的碳水化合物和质量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作为基础。对于本地种,其配方中的蛋白质水平不应超过14%。若想提高其能量,可在配合日粮中加入2%的稳定性好的脂肪。肉鸡育肥可试用下列配方:辣椒12%、甘草23%、茴香7%、五加皮23%、硫酸铁12%,将上述诸药研末,拌在饲料内,加少量清水,每次用0.5-1克,2天1次。用药后,鸡食欲旺盛。出售前1周,可在饲料中加少许豆油,并按饲料量的0.02%加喂升华硫磺粉。 (4)肉鸡助长剂助长剂又称生长刺激剂,是促进肉鸡增重、提高饲料效率和脂肪沉积的饲料添加剂。助长剂种类较多,目前至少有50-60种,选择合理、有效的助长剂,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一般可按以下3种类型选用。 A、抗菌素类.在配合饲料中加入低浓度抗菌素10-50克/吨,可使肉鸡提高增重2.9%-6.7%,饲料转化率改善2.5%-4.4%。青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类都可作为助长剂,但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所以应选用只能作添加剂的抗菌素,如泰乐霉(菌)素(4-100克/吨)。 B、激素类皮质酮、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抗甲状腺药物、乙烯雌酚都可作为助长剂。但由于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使用时操作繁琐(注射、埋植等),剂量较难掌握,因而必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选用。 C、其他化学物质硫酸铜具有一定助长作用和抗霉菌素性能。生长需要量为4毫克/千克,而作为助长剂的最适添加量为140-169毫克/千克;如果超过500毫克/千克反而会抑制鸡的生长,降低饲料效能。生物素对肉鸡也有明显的助长效应,但饲料中须含较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否则效果不佳。每千克日粮用220微克的生物素可使肉鸡体重增加10%左右。 使用助长剂固然可以提高肉鸡增重,但使用不当往往会起反作用。必须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适时提高日粮中的能量。肉鸡在4周龄前,要求能量和蛋白质都很高;后期要求能量水平比前期还高,而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前期。因而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方,可添加3%-4%的猪(牛)油等油脂,并适当减少麸皮用量,增加玉米用量。二是提高采食量。只有让鸡充分采食,才能保证肉鸡生长快、出栏早。为此可在饲料中添喂些食母生或大蒜、五香粉等调味剂,以促进鸡的食欲,提高饲料转化率。再者,将粉状料改用颗粒料可增加采食。三是减少鸡的活动量。可采用弱光或间歇光照制度,用笼养法限制鸡的活动,以促进增重。四是供给充足的饮水。肉鸡对缺水十分敏感,要保证增重就必须有充足的饮水。五是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保证鸡舍有良好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5)肥育期管理目前消费者中还流行着一种“跑地鸡好吃”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在集约化(即以舍饲与笼饲方式高度集中约束饲养)养鸡业尚未普遍发展之前,家庭副业式养鸡都是以放牧饲养为主。由于放牧式饲养鸡的活动量大,消耗能量多,不易肥;同时由于放养而摄取的无机盐量也充足,其骨质硬,这都不利于提高肉质与风味。故上市前(尤其是对去势或未去势的公鸡)都实行笼养(广东称为糟鸡)。这种方法使原来活动量大的鸡被限制活动,能量消耗明显降低,体脂积贮加快,加之所喂的饲料基本上是碳水化合物的米饭,不另加骨粉或贝壳粉等钙磷丰富的无机盐饲料。这种饲料不仅有利于体内脂肪的合成,而且钙的代谢实际上处于负平衡,形成骨质松软。使用花生饼或椰子饼比大豆饼的蛋白质更能改进肉的风味。民间还讲究用暗室肥育,使鸡处于安静的环境中,这不但更有利于肥育,还使鸡的表皮更为细嫩。可见,民间传统的肥育方法,正是针对前期跑地鸡的品质不够好,增重与肥育不快而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