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异名
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柳(《尔雅》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经》),三眠柳(《本草衍义》),槿落(《通志》),长寿仙人柳 (《履山瞧岩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雨丝、蜀柳、垂丝柳(《本草纲目》),赤柳(《东医宝鉴》),西河柳(《本草汇言》),赤柽柳(《本草备要》),西湖柳、红筋条、山川柳、红柳。
处方用名
柽柳、西河柳。
化学成分
含树脂、槲皮素。树皮含水分19.6%,鞣质5.21%。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 克/千克,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无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1克/千克,无明显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2.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 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浸膏溶液12 克/千克,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4.毒性小鼠腹腔注射柽柳煎剂,半数致死量为 21.6±1.045克/千克。豚鼠2只,腹腔注射煎剂5克/千克,4小时内死亡。另2只注射1克/千克,观察48小时,外观正常。
加工炮制
拣去杂质,去梗,喷润后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肺、胃、心三经。
功效主治
1.疏风散寒、解表止咳 柽柳味辛甘性温,辛可疏散,温可祛寒,具解表散寒,祛风之功,用于风寒束表之候。
2.升散透疹 痘疹一症,红活为顺。若热毒郁闭,则疹发不畅致疹毒内陷。症见疹出不畅,高热恶风,头痛喷嚏,咳嗽流泪,口干口渴,舌红苔干。或烦闷躁乱,喘咳不已。因疹为肺胃热毒所发,又因疹发血分,故尔急当升散透疹,引邪外出。柽柳辛温开泄,又入心、肺、胃三经,可升散透疹,导邪外出,而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正如《本草经疏》曰:“此药正如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
3.祛风除湿 《现代实用中药》曰:“治关节风湿。” 风邪挟湿,侵于肌表,留著关节,则筋骨痹痛,绵绵不休,其疼或窜或著,行走不便。欲除风湿,当祛风化湿。柽柳辛可散,温可化,内服外薰,皆为所宜。
4.消痞解酒 《本草纲目》曰:“消痞,解酒毒,利小便。”取其温通疏利之性,用于痞闷,酒毒湿滞之候。单用即可,也可配合葛花、苍术、木香、胡荽等药。
5.鉴别应用 柽柳与荆芥皆为辛温之品,俱有祛风解表,发汗,宣透麻疹之效,二者都可用于风寒束肺之感冒发热,咳嗽喘息及疹毒内陷,疹发不畅之候,相须为用。但荆芥又入肝经血分,制成炭剂,有止血之用;柽柳辛散温化,有祛风除湿之功,用于风湿痹痛,兼治不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一60克;或研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麻疹已透及体虚多汗者忌服。
2.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不安。
【配伍应用】
1.配胡荽 胡荽辛甘温,可发汗透疹,消食下气。二者合用,用于麻毒内陷,疹出不畅及食滞中脘,痞闷不舒之候。性味相近,功效相同,相须为用。 2.配牛蒡子 牛蒡子辛苦而寒,疏散风热,解毒透疹,为透疹要药。二者合用,用于风邪柬表,麻疹不透之候,牛蒡子协柽柳疏风锯表,柽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
3.配升麻 升麻为阳明经引经药及透疹主药,可发表透疹。二者合用,柽柳可助升麻发散透疹。
4.配防风 防风为风中圣药,风中润剂,有祛风不伤阴之称,可祛风解毒,胜湿止痛。二者合用,用于风寒束表之外感,风入经脉之瘙痒,风湿入络之痹痛。相须为用。
5.配秦艽 秦艽亦为风中之润剂,有祛风湿之功。二者合用于风湿关节疼痛,筋脉挛急之候。
方剂制剂
1.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西河柳、淡竹叶、牛蒡子、蝉蜕、荆芥穗、玄参、甘草、麦门冬、葛根、薄荷叶、知母。甚者,加石膏、晚粳米(冬米)。功效:透疹解毒,清泄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畅,烦闷躁乱,喘咳及咽喉肿痛者。
2.清解透表汤(《中医儿科学》) 西河柳、蝉蜕、葛根、升麻、紫草根、桑叶、菊花、甘草、牛蒡子、银花、连翘。功效: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主治:麻疹出疹期。症见潮热疹出,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嗜睡,舌红,苔黄,脉数。
3.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①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12克,顿服。(《急救方》)②西河柳煎汤,去滓,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本草纲目拾遗》)
4.治斑疹麻瘩不出,或因风而闭者(《经验方》) 西河柳叶、樱桃核、煎汤洗之。
5.治疹后痢(《本草从新》) 西河柳末,砂糖调服。 6.治腹中痞积(《卫生易简方》) 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
7.治感冒(《陕西中草药》) 西河柳15克,霜桑叶9克,生姜3片。水煎服。
8.治吐血(《草药手册》) 江西解柽柳叶60克,茜草根15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