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绿地集团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绿地转行,张玉良只是用了和16年前一样的招式。
里面全是精彩的故事,慢慢看...
出品 | 凤凰网问渠人物
作者 | 王婷婷wtt
01
16年的故技重施
2005年,绿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架构改革,宣布组建房地产之外的“四大集团”,即绿地能源集团、绿地建设集团、绿地商业集团、绿地汽车服务集团。
其实在此之前,张玉良心里没多少底。
因为2005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顺利的时候,各家都在享受地产的黄金时代,绿地也花了5年刚在全国站稳脚跟。
“上属领导会同意吗?”
没多想,张玉良干脆直接给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写了一封信,里面是做四大综合产业的原因:
第一,这是绿地集团冲刺世界企业500强的需要;
第二,这是绿地集团谋求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三,这是绿地集团更好地利用、整合内外部多种资源以及多个市场的需要;
第四,这是绿地集团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大发展舞台的需要。
不过当时,张玉良私下还说了一个原因——
组建产业集团,因为银行的贷款政策偏向综合性集团,绿地如果被认定为房地产企业,将来贷款没那么方便。在未来,特别是在调控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会很大。
房地产从来都是抓手,而不是靠山。
这一点,伴随政策成长起来的张玉良,可能比大多数人都看得懂、看得透。
02
命悬一线的启示
可能也因为,在大家都过得好的时候,绿地差一点“命悬一线”。
2003年非典时期短暂的刺激后,2004-2005年楼市调控开始加码,并触发“国八条”。在顺驰倒下的同时,同样疯狂扩张的绿地,也尝到了“缺血”的焦头烂额。
当时绿地负责财务的总经理江林根回忆说,2005年真的太难了。之前绿地资金链紧张,往往能通过关系和调头寸顺利解决,但那时候,常常睡觉都在想第二天钱要从哪里来,怎么把缺口补上。
当时刚好出国了的张玉良,也一度后怕,“(缺口)再大一点我们就撑不住了。”
依靠降价、促销、借款、融资等各种方法,绿地度过了危机。
也是那时候,张玉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番话——
调控坚定性的背后,对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这种不一样就是机会的所在。
这话,当时很多人解读为“张玉良坚信绿地作为大型房企的优势”,唯独他自己,笑而不语。
当年的孙宏斌,如今东山再起,成就了融创;当年经历过“生死考验”的碧桂园、绿城、万达,如今看来,似乎都活得相对好些。
所谓运势,不就是这样吗,福兮祸依、变化而蟺。
03
转行动机的争论
16年后,非典“换作”新冠、国八条进化为“调控常态化”,房地产风险出清大潮中,绿地似乎还是那个“问题缠身”的绿地。
转行建筑,多被解读为绿地突破“三道红线”的招式。
理论上是这样。属于建筑行业了,那么监管政策、估值标准都不一样,也很难再受房地产很多细节调控的约束。绿地集团待遇怎么样(绿地集团员工有编制么)绿地长岛怎么样(绿地长岛怎么处理)绿地集团怎么样(央视点名绿地事件)绿地怎么样(买了绿地的房子心里慌得一批)绿地集团怎么样(绿地集团工作稳定吗)大杨蝶变力作 “碳中和”泳装首秀——大杨集团绿色年理想城市萧肃为什么去团?萧肃最终和夏明在一起了吗?扫黑风暴十年前发生了什么?李成阳为什么加入新帅集团?顶呱呱集团怎么样(顶呱呱集团是干什么的)德诺特防盗门怎么样(万嘉集团德诺特防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