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曾在《菩萨蛮》一词中
如此形容衣裙之上
拼贴装饰的美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
很早之前便已经存在
这样的工艺
因其历史上是为
宫廷需求而产生
故被称为“宫廷补绣”
“北京宫廷补绣”
于2007年被列为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传承百年的“3D绣”
北京宫廷补绣
宫廷补绣历史悠久
补绣作品《牡丹富贵图》,可见花叶凹凸的浅浮雕效果(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南北朝时期
宫廷补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一种风俗可称为这种工艺的雏形。逢年过节,当地人会将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
★唐代时
这种风俗在唐朝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
“贴绢”,是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
“堆绫”,则是用丝绫或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图片来源:京社科。侵权即删)
宫廷内的绣品生产机构
因补绣选料精致而贵重,用工细腻,制作不惜工本,被历代帝王所重视,通常只用来装饰皇宫和庙宇佛堂。从历史上看,历代都由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组织绣品生产。
●辽时设有“燕京院使”
●金时设有“纹绣署”
●元代设有“纹绣总院”
●明代设有“御用监”
●清代在内务府设有织染局
★明代时
补绣工艺在宫廷庞大的内需下,得以繁荣发展。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级官员的服装全部用宫廷补绣技艺制作。
(图片来源:京社科。侵权即删)
★清代时
清乾隆年间,是宫廷补绣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宫闱或是民间,衣着皆喜补绣,每年所需绣品用量很大。
在前门一带,有专为皇室、王府、贵爵服务的官办绣花作坊。有前店后厂式的“源聚茂”绣局、“永聚”绣局,以及“源兴”“同顺利”等绣店。
清光绪年间,还设置了京师工商部女子绣工科,以推广宫廷补绣技艺。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宫廷补绣,远看是一幅精美的画,近看却是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而成,是具有浅浮雕效果的一种织物装饰技法。过去常用在荷包、椅垫、鞋履等生活用品,或者大型挂件中。
北京宫廷补绣图案多以简练、生动见长,以补为主,以绣为辅。
补绣中的“补”,指的是按照画面的图纸要求,先剪出硬纸样,然后在选好的贴补主料上,按照硬纸样从大幅面料上剪下来,剪成各种形状的小块布,经过加工处理,然后贴补到作品中。
补绣中的“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丝线绣出花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