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伏龙肝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异名

釜下土(《肘后方》),灶心土(《本草纲目》),灶中黄土(《金匮要略》)。

伏龙肝

(伏龙肝)

主要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硅酸、氧化铝及氧化铁等,尚含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钙。

药理作用

1、止呕:本品内服后对胃肠的末梢神经有镇静、麻醉作用,能减少对胃肠粘膜的刺激,而达止呕作用。

2、收敛止血:本品外用撤布疮面能使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具收敛止血作用。

加工炮制

取原材料,去除焦黑部分及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肝三经。

功效主治

1、温中止血:伏龙肝性温,入脾经,可以温脾阳,而散虚寒。脾居中焦,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五脏六腑之血,全依靠脾的统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若患病日久,素体虚弱,内伤脾阳,或由暴伐脾阳,使脾阳不足,阳虚而生寒,呈虚寒之证,脾不摄血,血液溢出,而出现吐血、衄血、尿血、大便下血,以及崩漏带下,并兼见畏寒肢冷,面色不华,唇舌淡白,脉细弱等证。《血证论。便血》云:“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而本品湿脾阳,散虚寒,脾阳得温,其统摄之权可复,诸血可止,为温中止血之良药。《名医别录》说:“伏龙肝味辛,微温。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医圣仲景以本药为君,制以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意在用伏龙肝之温脾阳之功,治脾阳不足之虚寒出血之证,使脾有所摄,血有所留。故伏龙肝对于四肢不温,血色黯淡,便血者为先便后血等为特点的中焦脾阳不足的虚寒之证出血,用之皆有效,温补脾阳而止血。

2、和胃止呕:本品辛散温补,入脾、胃经,脾胃居中焦,相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升则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降可使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因过食生冷,用药过寒,以及久病失养,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所致,中阳不振,脾胃不足,升降失调,而出现的饮食不节则易呕吐,或劳倦困惫后,作眩晕呕吐;或妊娠之后,冲脉气盛,以及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等,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浊阴不降,而致呕吐之证。本品温补脾阳,和胃降逆,对于脾胃虚寒,妊娠恶阻之呕吐之症,实为佳品。

3、温脾涩肠:脾主运化,升清气而输布精微,中阳素虚,或寒湿直中,脾阳运化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津液糟粕并趋大肠而为泻。症见:泻下澄澈清冷,完谷不化,俨如鸭粪,腹痛,喜热喜按,食生冷则腹泻加重等。伏龙肝温中助脾,使脾阳得升,虚寒得散,并能涩肠。对于脾虚久泻,本品实为温脾涩肠以止泻之良药。

4、鉴别应用:伏龙肝与炮姜,均可温中止血,止泻,二者均适应于脾胃虚寒,腹痛泻痢以及阳虚失血之症。但炮姜温中散寒之力强,守而不走,治疗一切脾胃虚寒之证,伏龙肝偏于温中止血,并有和胃降逆止呕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20-30克;或入散剂,或煎汤代水煎药。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

【配伍应用】

1、配白术:温中健脾、止血止泻。白术昧甘、性温,功善健脾益气,最适用于气弱脾虚,运化失常之证;伏龙肝温中止血。二者合用,既可温脾阳,又可补脾气,故可用于中焦虚弱,脾虚统摄无权,运化升清失司,所致的便血、久泻等证。

2、配砂仁:和胃止呕。砂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能温中和胃,理气安胎。伏龙肝温中阳胃。二者配伍,其温中和胃止呕之力俱增,相须为用,可治疗脾胃虚寒,或妊娠恶阻所致胃失和降的呕吐之证,阳胃止呕,用之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