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皂角刺的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皂角针(《江苏植物志》),皂针(《中药材手册》),皂丁(《全国中草药汇编》)。

皂角刺

(皂角刺)图片源于网络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①体外实验,热水浸出物对JTC一26抑制率为50一70%。②体内实验,对小鼠肉瘤一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1、消肿排脓,皂角味辛温咸,有消肿拔毒。排脓之功。《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而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2、搜风拔毒,本品辛成,温。辛能散,能行血行气,成能软坚散结,温能搜风,活血祛瘀。托里排胀,常用于厉痈,癣疮等证。

3、行气理气,本品味辛减温,入肝肾经,有行气行血,温经通络,活血祛瘀,催胎衣下行之功,常用于胞衣不下,妒乳,闭经等证。

鉴别应用

①皂荚为攻散峻厉之品,无坚不破,无痰不散,能开关导滞,对痰闭症用之,可以救急。

②外疡头已突出,将溃未溃之时,利用皂角刺攻破其头,以代刀切,溃散之力颇强。

用法用量

内服:3~9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配伍应用】

1、配苦参,若湿热火毒,侵淫肌腠,气血壅滞,脉络失和,则发为疮疖痈疽,宜清热燥湿,解毒疗疮。苦参苦寒,燥湿祛风,《神农本草经》道:“除痈肿”;皂角刺辛散风毒,《药鉴》曰:“能引诸品直至溃处,外科之圣药也。”二药相伍,祛湿泻火,疗疮消肿,如《本草汇言》: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2、配穿山甲,搜风拔毒,消肿排脓。穿山甲咸寒,性善走窜,功专行散,活血通络,消肿散结,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者,皆能开之,以疗疗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皂角刺辛温,温通行散,其性锐猛,攻毒败毒,托里排脓,《本草汇言》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相须为用,功效倍增,使已成脓之疮痈速溃,末成脓者消散,疔疽疮痈,疗治上品。

3、配乳香,若产后乳积,壅滞不行,郁久成毒,结于乳房,症见红肿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赤,苔黄脉数,治宜行气活血,疗痈消肿。乳香,功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本草纲目》曰:“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疼痛、心腹痛要药”;皂角刺,性善引药达疮所,开泄排毒,《本草纲目》曰:“治痈肿,妒乳”。二药相配,一入血分,气血同治,排毒消肿,活血定痛,用治乳痈,应如桴鼓。

4、配香附,治女子肝气不舒之经行腹痛,月经衍期,经行不畅。香附辛苦甘平,辛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调气止痛,如《本草纲目》曰:“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皂角刺辛散温通,锐利开结,活血逐瘀,《本草汇言》论其、为开导前锋也。”相须相使,一专理气,一主治血,肝木条达,气血畅利,月事复常。

皂角刺

(皂角刺)图片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