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老城位于斯里兰卡西南,坐落在首都科伦坡南部大约100千米处印度洋的海滨上。加勒老城的存在充分展现了17世纪与19世纪期间欧洲建筑与南亚传统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地的建筑师们已经改变了欧洲最初的建筑模型,使这些建筑物良好的适应了斯里兰卡地理、气候、历史及文化条件,198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加勒老城始建于16世纪,由葡萄牙人所建,在18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在英国人入侵之后,开始逐渐衰败。加勒老城由南欧人和东南亚人共同修建,是一个融合了欧洲和南亚传统建筑风格的典型堡垒城市。
最初的军事要塞加勒老城及其城堡建筑在岩石半岛上,这个半岛是个天然的港口,由于大量珊瑚礁的出现,港口的入口处变得极其错综复杂。加勒老城是荷兰殖民时期的要塞,除北部与陆地相连外,东、南、西三面都临海,如同一只马蹄伸入印度洋中。荷兰人为了防止葡萄牙人夺回加勒,自1663年开始,沿海岸的三面修建起高达六七米的城墙。1873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在北边的城墙上加开了一个墙门,以便马车通过。
城墙沿海修到尽头,便来到了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主城门。厚厚的城墙其实是厚实的房子,两面都开窗,有的还住着人,或者开着小杂货铺,更多的已经被废弃,蛛网尘埃密布,铁窗锈迹斑斑,爬山虎绿荫满墙。中间开着一个巨大的城门,时不时有汽车和行人穿行。城门上面,由两头狮子组成的城徽清晰可见,上面标有修建年份“1873年”。主城门的西面是钟楼,其下有一座旧的城门,历史更为悠久,那是当初荷兰人修要塞时就有的。城门有三重,除最外重城门外,里面两重都建有碉堡,显示这曾是一个军事要塞。钟楼至今仍在使用,历经400余年,还走得相当精准。
海边的堡垒城市加勒老城的荷兰式城堡连同14 个棱堡及其防御设施,主要是荷兰人在原葡萄牙人所建的城防基础上加以改建和扩建而成的。该要塞所覆盖的区域大约有100公顷。要塞营建之初是为了作为斯里兰卡南部地区的管理中心,在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占领时期,均执行着这一功能。即便在今天,这里也仍发挥着这一重要作用。
城堡设有两个主要入口,一个是通过兹瓦特棱堡的大门。该棱堡是城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始建于葡萄牙人占领时期。古城堡用一系列交叉的道路系统构成严谨的网格状平面布局,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位于城堡中心,这是斯里兰卡建造的第一座新教礼拜堂。设计人是建筑师亚伯拉罕·安东尼斯,完成于1775 年。教堂采用十字形平面,中厅较长,耳堂较短。教堂未建中心塔楼,但在东西两侧山墙设置了三角形山花,布置有丰富的线脚和双重漩涡装饰,表现出斯里兰卡本土的文化影响。室内由于朝向西面的长长的竖窗和朝向其他方向的圆窗而显得明亮。高高的拱顶天花饰以天蓝色背景,点缀以银色星星,表现出深旷的天空图景。室内六角形的布道坛是斯里兰卡此类物品中最好的,装置有悬出墙外的巨大反射声板。沿墙则布置有一排排靠背长椅。在教堂下建有一座小型墓室,用以安葬教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
城堡中的重要机构与设施主要有总督官邸、内阁办公大楼、市政厅、法院、行政官员住宅、税务所、交易所、弹药库、铁匠铺、劳工医院、船工作坊、海军卫队营房、椰子库、制绳场、清真寺、爪哇人住地,以及各种仓库、地窖等。这些建筑虽后来已多改作他用,但其原属类型仍很容易辨别。城堡中的建筑物大都面对街道而建,并大都设有后花园或后院,人们通过狭窄的里弄或设置于建筑物之间的通道进入后花园。
斯里兰卡城镇规划的典型样式加勒老城的街道网络系统,采用了主要干道和次要街道相交的方格网布局,这种布置方法是当时斯里兰卡城镇规划的典型样式。长排的带有陶瓦层顶的单层屋子面街而建,房子的顶部由圆形砖柱或木柱支撑,临街形成一条游廊,就像一排整齐的树墙,将房子与街道分隔开来,同时也联系起来。安置在柱间的木制栏杆扶手更增加了由柱廊产生的街景透视效果。房子的入口一般位于房子立面的正中央,房子立面上的扇形窗和窗楣变化颇为丰富,避免了重复与单调之感。
加勒老城的基础设施也很完备,建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排污系统,其特点先是通过风车抽上海水,然后通过输水管导入城中,再通过污水管将污水排入海中。加勒老城另一特点即是它完备的防御系统,除城堡外,沿海岸还建造有防御墙,用来防备来自海上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