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50多岁,最近一年来经常腹痛。每次发作都是饭后15~30分钟开始,以后持续1~3小时,晚餐尤甚。时间一长,老刘还发现了其中似乎有规律可循:他腹痛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常与进食的质和量有关。若吃得过饱或脂肪过多,疼痛往往就重,时间也越长,反之则较轻。老刘也曾到医院看过几次,吃了多种胃部解痉止痛药和多剂中药,效果不甚明显。最后,他去了市立医院,经过多项检查、专家会诊,最后诊断为“内脏缺血综合征”。医生给老刘开了点治疗冠心病的普通药物硝酸甘油口服,他的腹痛居然缓解了。
老刘问医生:内脏缺血综合征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要使用治心脏病的药来治?
医生告诉老刘:“你的腹痛是因为腹腔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患有多发性动脉炎所致,它的发病机理与中风、冠心病是一样的。由于腹腔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痉挛,导致肠系膜和肠壁缺血、缺氧,出现类似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为慢性或急性腹痛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腹痛或内脏缺血综合征。”
内脏缺血综合征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及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发病初期只是在饭后有饱胀感或上腹部疼痛,当吃得过饱或进食脂肪过多,疼痛会加重,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可到2~3小时)。如此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症状也日趋严重,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体重逐渐下降等症状。
少数患者在劳累过度、饱餐、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时会诱发腹腔动脉血管的急性闭塞,肠道因缺血、缺氧而迅速坏死,出现突发性上腹部或脐部刀割样绞痛,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水样或血样腹泻等症状。持续出现高热,腹部胀痛加剧。此时若延误诊治,患者往往迅速进入休克昏迷状态,甚至危及生命。
内脏缺血综合征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资料显示其误诊率可达50%~80%。目前临床主要依靠腹主动脉造影确诊,造影时可见腹腔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肠系膜下动脉弯曲和明显扩张。
内脏缺血综合征重在预防。专家们告诫:凡40岁以上中老年人,特别是有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如出现反复的餐后腹痛、肠功能障碍、体重下降三大症状时,应考虑到内脏缺血综合征的可能,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预防该病要注意的是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因为运动可使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管发生栓塞。饮食上要有节制,尽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少食多餐,少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增加肠胃负担,防止血栓形成。
对慢性腹痛反复发作者,要注意调整饮食,采用中西药治疗。有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做病因治疗,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