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全球性玉米病害。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局部地区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发病率严重时可达20%以上,已成为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害循环   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丝黑穗病菌侵染以胚芽为主,根为次要。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1 品种的抗病性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1)选育抗病品种   进一步拓宽种质基础,增强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在抗病基因利用时,合理利用显性单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加强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逐渐积累抗性基因,不断提高群体的抗病性。选用合适的亲本,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不能用高感材料。   (2)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在生产上根据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做好品种布局。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   (3)适时更新品种   所选用的品种在当地种植时间越长,品种抗性就会降低。除了杂交种本身退化原因外,病原菌生理小种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适应环境,造成对寄主的适应性增强。   一个品种长时间种植在同一地点,除了品种本身的抗性降低外,病菌的致病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致病性增强。   (4)合理引进品种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如果侵染条件适合,不同感病品种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病。在引进品种时,不应大面积种植,应先进行小面积、多点次抗病性鉴定,达到抗病性要求在逐渐扩大播种面积。   (5)不同抗病品种的轮作   不同品种抗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连续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也会产生抗病性差异。因此,小范围内也要避免同一地块经常种同一品种,减少生理小种适应性的增强。   2 减少初侵染来源   土壤中菌量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感病品种。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从理论上,实行3年以上轮作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是玉米和豆科作物的轮作,也可以考虑和其它作物轮作。轮作不仅能减少菌源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结构,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 合理耕作管理   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深翻可将病原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但在土壤菌量大时,防效不明显。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禁用病秆喂牲畜和积肥;冬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残株,防效较好;加强苗期栽培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根据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播种深度,过深有利于发病,浅播有利于防病。   4 掌握播期   承德玉米播种时间正常年份是4月20日左右,为防止春早,常采用早播方式,播种后等待降雨。由于春季地温低,玉米从播种到出齐苗需要2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低温气候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胚芽长时间在土壤中生长,使丝黑穗病病原菌侵染概率增加,导致发病率上升。各地应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时期。   5 药剂防治   土传病害种子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种传、土传病害和苗期病害的最佳措施,防治效果为85.1%~90.4%,增加保苗10%以上,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该病侵染期长,而且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因此药剂处理种子防效不是很稳定。   6 其它方法   玉米育苗移栽可减少丝黑穗病的发生,地膜覆盖能减轻发病。在幼苗1叶1心至2叶1心期,用铁丝钩将苗埯周围的土松开后,再用手将松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暴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除草将扒开的土复原,对丝黑穗病有一定防效。